人生旅途,酸甜苦辣,有的人带着满身赞誉、有的人带着满身教训,走向了终点……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能背出《三字经》全篇的人越来越少,基本只有在儿童教育中才能接触到,但是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这句讲述的道理,还有一个故事《周处除三害》。从前,有个人叫周处,身高力大,非常有本事,经常欺负别人。人们都躲避他,背地里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后,周处就一直追赶。当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燃放起了爆竹。周处杀死大蛟回来看到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人。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三省吾身。”“三省”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所提出的规范自身言行的方法,每日三省,既是对自己当日言行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翌日言行的提醒,通过这种总结和提醒,使自己每天都牢记言行准则,以达到“修身”的目的。
《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每个人内心都是向善的,就看怎么正确引导,所以他把“仁义礼智”作为道德规范。
天下百善,以孝为先。寸草春晖成语典故,最早出自于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从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物写起,短短的几行诗,就写尽了人世间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母爱。诗的最后以寸草比喻子女,用春晖比喻母爱,说明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春晖对寸草的恩情一样,是永远都无法报答的。绝妙的对比和形象的比喻中,也寄托着诗人对母亲发自肺腑的感恩和爱。寸草难以报答春天的恩惠,子女难以报答父母的深情。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之深、之重、之大,超过了人世间的一切。每一个做子女的都应该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他们。
一个人如果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享受快乐、随心所欲,对自己的错误行径执迷不悟、不思悔改、放纵自己、随波逐流,可能就忘记了人字的一撇一捺。当一个跟头摔倒爬不起来时,被怜悯之人搀扶着,可以从头再来。人生短暂好似白驹过隙,寻寻觅觅,不知人生还能有几个从头再来?
人们常说的不撞南墙不回头,比喻一个人的行为固执,听不进不同意见,与“一条道走到黑”“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有相同义项。当一个人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错误行径,撞南墙撞得头破血流,会在心灵深处留下永远的烙印,难道有的人忘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蜀汉昭烈帝刘备的诏书中。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每个人自己就是一面镜子,要经常好好照一照,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寻找不足;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警钟,要经常好好敲一敲,不断反省自己,痛定思痛,真心悔过。
人生一路走来,一定要好好善待自己,善待的是自己的一颗善心,请不要让这颗善心偏离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