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悲观者的无助感源自何处
1.1.1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所有行为只受他得到的奖励和惩罚所决定:一个被奖励的行为可能会重复,而一个被惩罚的行为则可能被压抑;意识——思考、计划、期待、记忆,不会影响行为。但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行为除了受环境(奖励和惩罚)影响外,也受意思影响:无助是人在经历了大量惩罚后,学会了一个预期,即做什么都没用的想法,当他来到不再有惩罚的环境后,还是会继续无助。这也就是【习得性无助】。
第二部分 悲观者眼中的挫折
2.1.1你对发生在你身上的大小不幸事件的原因是怎么看的?有的人很容易就放弃了,他们认为“都是我不好,我注定一辈子倒霉,做什么都没有用”。另一种人拒绝向命运低头,他们说“这只是环境使然,厄运很快就会过去,生命中还有许多东西比这件事更重要”————这就是作者所指的解释习惯和解释风格。
2.1.2你对厄运的解释习惯和你的解释风格,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你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养成的。你的解释风格表明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2.1.3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
【永久性】(乐观的人相信霉运是暂时的,好运是永久的)
【普遍性】(乐观的人相信特定性,而悲观的人相信普遍性,比如针对不会炒菜,乐观的人相信自己只是不会炒菜,但其他的方面会做的很好,比如很能写文章,而悲观的人会由自己不会炒菜这一特定项,扩大到其他项,他会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也做不好,例如不会写文章,不擅长学英语等)
【人格化】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怪罪自己(内在化),也可能怪罪旁人或环境(外在化),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怪罪自己,乐观的人怪罪旁人或环境。当好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归功于旁人或环境,而乐观的人归功于自己。
2.1.4乐观的人将好运归因于人格特质、能力等永久性的因素。悲观的人把好运看成与暂时性因素相关,例如情绪、努力等。
2.1.5相信好运是永久的人在他们成功后往往更加努力,而把成功看成是暂时的人常常在成功后就放弃了,因为他们相信成功只是侥幸。
心得:书中有提供测试题来判断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自测发现在【永久性】和【普遍性】两个纬度都一边倒地偏向乐观,而在【人格化】中是一边倒的悲观性。不过,从本书目前的阅读进度看,暂时觉得还没有必要把【人格化】也往乐观处调,一是自我感觉并未使自己综合来看是悲观的,而是觉得,【人格化】其实是问题归因,即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你觉得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还是环境的原因造成的,悲观的人虽然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但只要不过度,以及另外两个纬度是乐观的,就能督促自己更加“内省”,人可能会慢慢趋于完善,反而更加乐观————这是目前的感悟,不知读完本书后会不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