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情有独钟,曾经给学生讲这篇文章讲的我自己被自己感动,我一直觉得柳宗元这篇山水游记写的不是风景,写的是心灵的孤独,写的是那种与生俱来的落寞,和挥之不去的忧伤。能读进去的人都是情到深处人孤独的。
每一次给学生讲这篇课文,我都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记得那一次上课我更多的是给学生讲到人群中的寂寞更寂寞,柳宗元明明带了五个好朋友和亲人同游小石潭,可是他却没有感受到被人理解的欣慰,他“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眼中唯有这清幽潭水,凄凉所在,再无他人,这种人群中的孤独寂寞该是多么深远才能忽略了周围人的存在,而他的独特审美情趣,又更让人觉得他的高雅追求无人能懂。所以他才能写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曲高和寡的孤赏诗句,后来明末文学家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可与此境界相媲美。
但是此篇描写景物更富有文学性,仅是引出自己所要描写的小石潭就写得摇曳生姿,起笔不俗。先是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来引出小石潭水,走了多少步都细细道来,可见作者寻访奇山异水多么用心,一个“隔”字写的真妙,写出了潭水的神秘感,幽深感,又写出了潭水和自己的距离感,也为后文“伐竹取道”做了铺垫。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动听悦耳和高雅质感,自然写出了作者内心愉悦的感受和发现小石潭的惊喜。内容如此丰富,既有作者的游踪,移步换景写的自然顺畅,极富画面感,语言却极其精炼。
这次教学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主赏析文章,听听学生的品读,当然我事先给了学生一点提示,比如我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一句入手,给学生说我对此句的理解,想想作者该是如何的寂寞孤独又该会是多么的无聊清闲才会如此细致的数出自己走了一百二十步发现隔着一片竹林有动听水声,那我们就能想象他被贬谪到永州的生活该是多么的无趣寂寞,被闲置的郁闷又该是多么的难以排遣,语言文字背后尽是作者的遭遇和心声,就看我们领悟到了吗?
课堂上学生说出了对文本阅读的独到体验很令我吃惊。一个女生说他发现了柳宗元文中写的植物多是绿色,如“青树翠蔓”“竹树环合”等等都是突出色彩为绿色,而在美学色彩中,绿色为冷色,这也暗暗蕴涵了作者的心情是凄冷的。而小潭水是又是格外清凉的,作者最后又觉得周围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久居,又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凄凉气氛,可以说凄冷就是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还有一名学生说他觉得这篇文章中的潭水就是柳宗元本人的心灵写照。潭水不大,用一个“小”表现了在作者心目中他就是个小人物,他的心胸也并不广大,但是他的心灵就如同这潭水一般清澈见底,气象万千,小石潭的幽静封闭不也是作者那难以被人知晓的心境吗?我最欣赏的是一名女同学站起来说她对“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理解为作者写的表面是寻访溪水源头,描写溪流蜿蜒曲折,实则在写自己探寻的人生道路就像这曲折前行的溪流一般,“不可知其源”又暗示作者对于自己苦苦探索的问题求之不得的郁闷和困惑。我不禁为学生的思考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