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二四) 【原书卷十五·八五】
昆山城隍祠四宜轩有积土,道士将筑亭其上。阶石甫甃,雷击之,三甃三击;掘地,乃是黄子澄墓。邑志载:公被戮,其门下士拾骨葬此。钱溉亭进士诗云:“昔时诛戮无遗婴,此日风雷护残骨。”
昆山,江苏省辖县级市,由苏州市代管。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自秦代置娄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继又归楚国。吴王寿梦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昆山地域,经数代置废分合,变化较大。唐以前县境广至今嘉定县全境及太仓、宝山、青浦、上海、松江等县部分境域。从唐代始至20世纪50年代末,县境历经多次演变成为今日之范围。
甃,音zhòu。1、以砖瓦砌的井壁。东汉·许慎《说文》:“甃,井壁也。从瓦,秋声。”2、砌。以砖修井。《易·井》孔颖达疏引:“甃,亦治也。以砖垒井,修井之坯,谓之为甃。” 3、修盖瓦沟;砌垒砖石。《管子》:“甃屋行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起百尺琉璃宝殿,甃九层白玉瑶台。”又如:甃石(砌石;垒石为壁);甃地(以砖、石等砌地);甃城(筑城;修城);甃理(修治)。
黄子澄,(1350年-1402年),江西分宜县(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员,官至翰林学士。明太祖洪武十八年中探花,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黄子澄获得平反,清朝乾隆年间,追赠谥号为忠悫。
钱塘,字溉亭。清代官员。诗人。有《史记释疑三卷》存世。资料缺。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黄子澄作为文臣,向建文帝建议削藩,引发“靖难之役”,失败后被捕,朱棣亲自审问劝降,被黄子澄严词拒绝,并反唇相讥。朱棣恼羞成怒,将其肢解而死,夷九族。故钱塘诗云:“昔时诛戮无遗婴,此日风雷护残骨。”其实,当黄子澄被捕后,妻子许氏和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来到苏州府,决心与黄子澄共赴国难。而时任苏州知府姚善与黄子澄是故交,黄子澄还救过其女儿的命(姚的女儿被选拔入宫,待选为明太祖嫔妃。入宫后才知道这批妃子是拟给明太祖殉葬的,姚善托黄子澄设法将女儿淘汰下来,得以出宫活命),为报答恩情,姚善亲自动手,修改了四个儿子的姓名、户籍、身份,还让他们快速学会昆山方言,这样,他们逃过了朱棣的大屠杀,为黄子澄留下了血脉。后代有子孙黄表在明武宗时考取进士。目前在昆山亭林园里可见黄子澄墓碑,镌“明黄节悫公子澄墓”8个大字,墓已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