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毕业,就开始面对同数千万子女一样的家庭问题——被催婚。
父母间断性催婚,我持续性抵抗。因为他们总在强调步入婚姻这个结果,而不告知我婚姻有什么具体意义。
是不是人人都需要用婚姻来证明,在世界上存活过,幸福过?说实话,我始终认可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至少在家庭中应该是榜样。用实际行动告知我们婚姻是幸福的,那么我便相信,婚姻真如其所描述般美好,我肯定会向往。可事实并非如此,从小我和弟弟就目睹了各种家庭中吵架甚至打架的场面,也听到了很多关于“离婚”“离婚孩子谁跟谁”的语句。如果让我回忆,我从小打到是怎么度过的,我会说,只靠两个字“听话。”
在我印象里,好像父母的吵架,是因为孩子不听话造成的,因为他们吵架的同时总会冲孩子再吼上几句。我们那时候小,不明事理,只知道,听话,或许就能有个活泼幸福的家庭吧。可长大才知道, 父母的争吵其实和孩子无关,但孩子却总会归责到自己身上,慢慢的读书读多了,孩子会思考,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也想找到答案,但这需要过程不是吗?而父母那一代人,大部分不再读书学习的人,其实在婚前知识和思想就已经固化了,他们也不想再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似乎都潜移默化地认为:婚姻和性格、默契之类的情感感受无关,就是人生必须完成的一个项目。婚姻匹配的关键是家庭和财产层面的门当户对,与感情和人性层面的东西都无太大关系,甚至父母认为这可以培养,在他们眼中,这个时代还和他们那个年代一样,通过媒人说几句,两边没什么太大意见,就可以展开讨论彩礼、婚礼了。好似完全不用再过多的了解性格以及人性层面的东西,就可以直接大肆宣扬,儿女即将步入婚礼的殿堂。但我始终认为,如果不是靠缘分遇到,从自然相处中发现默契和情感,而去认为感情和默契可以培养,这种荒谬的程度不亚于那篇“熟鸡蛋反生”的论文。
更差的情况,我是个女孩。如果说男孩还有父母给的余地,那么女孩似乎早已被切断了后路。
父母似乎不止一次强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他们极度赞同“女儿养大了是属于别人家的一份子”。好似身为女孩,长大了就不属于原生家庭了。一切都要靠婆家的平台支撑,婆家好,女孩的一生便在婆家的庇护下顺利,那么父母也会觉得“这水泼得挺好的”。婆家不好,也和原生家庭再无瓜葛,再无任何庇护,“这水会悄悄蒸发,不必理睬”。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句话我之前并不很懂,因为有时候我听到的,似乎是贬义的,也有时候觉得是褒义的,所以我探索了一下,原来从古代到现在部分地区都有着一样习俗,那就是嫁女儿要泼一盆水,本来这个寓意是美好的,是希望女儿嫁出去后能够和和美美,不要吵架出现问题,从而跑回娘家。根本不是说要和女儿从此不相往来,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了。
言归正传,婚姻的意义,或许父母那辈人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即使他们过得谈不上幸福,也会拼命告知孩子婚姻有多幸福,可没有具体实例给孩子展现,说再多也无济。其实从父母那辈人就是还有很传统也比较封建的想法。因为时代进步太快,他们没能跟上思想,也选择对新思想视而不见。在他们的想法中,假如有的人家孩子结婚了,自家的没结就会觉得落别人一截。一切都是为了面子罢了,似乎人的几十年光阴,皆为面子。也正是这种中国式“面子工程”的虚荣和扭曲了的婚姻期望,打压着年轻人对于单纯美好婚姻的向往,也造成了“听闻爱情十有九悲”的下场。
为什么“催婚”成了现在普遍的社会问题,成为了成千上万家庭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各家有各家的答案,但归根结底,好像就是时代和思想关系。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在进步,看事情也在变得多角度,然而,我们的父母知识思想固化之后便不再学习,不再进步,很多新事物也不会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两代人知识和思想的差距逐渐拉大,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在生活小事中没能体现得很明显,最终就会在婚姻大事、生育大事中显现出来。
“女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你趁着年轻不挑好的,以后就是别人来挑你了。”
“你嫁不嫁的好,和我们做父母的又没什么关系,你嫁得好我们又不图你什么,你嫁得不好自己受罪,和我们无关。”
“我们是过来人,听父母的总没错。父母都是为你好,不听话你就自己吃亏,家里不留你。”
......
其实我之前有想过好好和父母聊聊,关于婚姻的话题,我想告诉他们,我想慢慢走个过程,我想自己选择,自己了解,我只相信我看到和听到的,我相信我自己,因为假如一个人连自己都信不过,只相信别人的判断,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如果只让我相信你们听来得事情,然后让我相信,那我岂不是一个机器人吗?你们编入程序,选择让我相信你们相信的就好,那我这个活生生的人又有什么存活的意义呢?就好像我是一趟短程列车,从一出生就有一条轨道,从一处荒郊到另一处荒郊,我也想去看看大海,看看城市,看看湖泊,看看雪山呀。但众所周知,和父母聊不得关于爱情的思想和理想,大部分父母都只听符合他们想法的说辞,其余的一概不会进他们的脑子里思考。
下面说到相亲,没错,我被催完婚,就开始紧急被安排相亲了。但事实是我有喜欢的男生,只是他们不同意,所以他们选择忽视,在一些亲戚的介绍中,让我看男生的照片,让我发照片。这种感觉,让我想死。我说实话,真的想死。就是一种很窒息的感受。觉得这个世界突然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东西,让我突然觉得没来这个世界的话应该挺好的。或许,或许,或许当初如果是我弟弟先出生,这个世界应该就没有我的存在了。这或许也是当初父母的想法吧,我的出生只是个意外吧,本不该分得资源长大的吧,本应该把所有资源都用在弟弟身上吧,这样,弟弟可以用全部的资源,小时候可以去一些兴趣班,大学可以出国留学,回来可以子承父业,轻松度过一生。也确实都怪我,怪我的出生,分了一小杯羹,没能让弟弟享受独生子的自由和快乐,小时候还要被我管着少打游戏,好好写作业。如果我能选择出生,我会选择不出生,这样,小时候我就不用因为没有母乳喝而浪费父亲的工资,顿顿喝昂贵的三鹿奶粉了。因为我觉得我的出生时个意外,是个负担,所以我一直乖乖的,可能乖乖的才会有饭吃,才能读书长大。也只有当父母误解我,让我觉得很委屈的时候我才会反驳几句,因为我怕我不反驳,他们真的会那样想,这里展开的话又是另一个大话题,在我之前的一篇《原来我也是个生在重男轻女家庭里的女孩呀》里提到。
窒息的次数多了起来,我也会觉得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之前我看因为催婚而有了轻生想法的新闻,还觉得挺夸张的,但慢慢的,我居然也能体会到那种感觉了。
我曾经想过一夜,关于我的人生问题,我想到的有三条路:其一,如果事情发展到一定事态,父母已经对我没什么期望,然后恶语相向的话,我会选择一个人逃跑,逃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此一个人工作生活,就像我没出生过,把所有资源留给我弟弟,我没来过这个人间,一个人存活直到老去,直到世界上每一个人记得我。其二,父母不管我的感情生活了,我依旧在这个小城工作生活,不结婚不生子,有想见的人便去见一面,因为我对婚姻真的没什么憧憬了。其三,是我觉得应该不会发生的理想国状态,就是父母能思想进步,觉得一家人,相遇是缘分,所有的三套房子,留我一套,不因为我是否嫁人而对我有成见,我依旧是他们的女儿,和儿子一样,我有选择一个人生活的底气。现实中,第一第二条路,我想的最多,第三条路,或许我在梦里会见到吧,梦见也很美好,至少我在我的平行宇宙中,能体会到那种幸福,也十分幸福了。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催婚”这一社会问题可以消失,愿所有人都充实而快乐,愿没有痛苦的原生家庭,愿每个爱情都门当户对,愿爱情十有十美。
人天生就爱许愿,或许正是知道愿望,在这个世界很难得到实现,所以才有期许吧,至少可以抚慰自己继续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