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又是大雨又是冰雹,所以地上很潮湿。
早上送完哥哥上学,妹妹跟我往车里走,打算离开学校。
我走着走着发现妹妹不走了,站在水泥地上指着一个蜗牛,大声喊:“妈妈,你看。妈妈,你看。”
然后就蹲下了,看着蜗牛。“妈妈,你看它要过马路。”
我的女儿(2岁),你不是要等着看蜗牛过马路吧?那会太阳下山的。
我有点儿着急,“小蜗牛很慢很慢,你看到了嘛?”
女儿不回答。我继续说:“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身体是软软的。它走过的地方也会留下湿漉漉的痕迹。”
说着就指给女儿看,女儿朝我指的方向看过去,看见断断续续地粘液线。
我接着说“小蜗牛,是看不见你的,但是它能感觉到”
说着我就拿起了她的小手碰了碰蜗牛的触角。
蜗牛的触角一下子就缩回去了,身体也缩了一块儿。女儿也吓了一跳。
我问女儿“你知道蜗牛吃什么吗?”女儿说“不知道”
我说“蜗牛吃草,喜欢潮湿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下雨了,会看见很多蜗牛。”女儿还是看,还想用手碰碰。
我说这样好不好,我们把它送到草丛里。
女儿说,好。接着就拿着小蜗牛,走到草丛边,轻轻地放在了草丛里,她对蜗牛说“吃饭啦”
“蜗牛害怕你,所以不会轻易出来的,只有它觉得安全才会出来的。”我说。
“为什么?”女儿问,“因为蜗牛的壳就好像它的家,它害怕的时候就呆在家里,就好像小兔子乖乖不给陌生人开门一样”(女儿会唱小兔子乖乖)
我对女儿说:“我们回家吧。”女儿说“小蜗牛再见。”
我以前不研究STEAM,我从没感觉,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有什么不同。
换做当年带儿子的时候,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会直接跟他说,不就是一只蜗牛吗,下完雨有的是。没什么好看的。妈妈着急,赶紧走。
至于蜗牛有什么特点,什么生活习性,长得有什么特点统统不会说。
更不可能体会孩子对蜗牛的好奇心,想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长这个样子,叫什么名字。虽然这个朵花不了几分钟。
孩子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好奇心是天生的,或者说是人的一种本能,发自内心的探索能力。
如果父母这方面的能力强,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和接受能力讲解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说蜗牛有几双眼睛,有什么作用,蜗牛长大了用不用换壳?蜗牛的壳碎了怎么办?......
那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办?
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手机、电脑、书都是可以求助的工具。
那么STEAM又是什么呢?
STEAM要比你现有基础上理解的还要深一些,比如说蜗牛为什么会沿着墙往上爬不掉下来,这背后有什么原理,蜗牛的构造对设计有什么启示。这些应用在科学技术上是什么, 解决了什么问题......
亲爱的父母们,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孩子能不优秀吗?能不爱学习吗?
总结一下,
1. 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家长要一起感兴趣。
2. 先用语言描述一下对象、环境、事件等等,就可能找到孩子的兴奋点。
3. 如果孩子有问题,如实回答;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启发他提问。
4. 按照孩子的年龄有目的地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你要有耐心、爱心、好奇心、自控能力。
还讲昆虫,孩子说,“妈妈,你看”你一看是一种你最讨厌的昆虫(蟑螂之类的),你马上说“好恶心”。
那我这篇文章你看完了,也跟没看一样。
可你就是不喜欢啊,没关系,拿相机照下来,或者拿笔画下来,回家研究。
(假设蟑螂不是在家里发现的,如果真在家里发现,那就教孩子好好收拾家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