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RESTfull
在前后端分离的应用模式里,后端API接口如何定义?
需要一种规范和风格来约束后端程序员对接口的定义
RESTfull就是用来约束后端程序员对接口的定义的一种风格
描述
RESTfull,即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缩写。维基百科称其为“具象状态传输”,国内⼤部分⼈理解为“表现层状态转化”。
RESTfull是一种开发理念,维基百科说:REST是设计风格而不是标准
RESTfull架构就是:
每一个URL代表一种资源;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这种资源的某种表现层;
客户端用户四个HTTP动词,对服务器资源进行操作,实现“表现层状态转化”。
2、RESTfull设计方法:
域名:应该尽量将API部署在专用域名之下。
路径:路径又称“终点”,表示API的具体网址,每个网址代表一种资源
1)资源作为网址,只能有名词,不能有动词,而且所用的名词往往与数据库的表名对应
2)API的名词应该使用复数,无论子资源或者所有资源
版本:应该将API的版本号放入URL。
过滤信息:如果记录数量很多,服务器不可能都将它们返回给用户。API应该提供参数,过滤返回结果。
?limit=10:指定返回记录的数量
?offset=10:指定返回记录的开始位置。
?page=2&per_page=100:指定第几页,以及每页的记录数。
?sortby=name&order=asc:指定返回结果按照哪个属性排序,以及排序顺序。
?animal_type_id=1:指定筛选条件
状态码:
HTTP动词:对资源的具体操作类型,常用的有四种:
GET:从服务器取出资源(一项或多项)
POST:在服务器新建一个资源
PUT: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的属性)
DELETE:从服务器删除资源
错误处理:如果状态码是4xx,服务器就应该向用户返回出错信息。一般来说,返回的信息中将error作为键名,出错信息作为键值即可。
返回结果: 针对不同操作,服务器向用户返回的结果应该符合以下规范。
GET /collection:返回资源对象的列表(数组)
GET /collection:返回单个资源对象
POST:返回新生成的资源对象
PUT:返回更新后的资源对象
DELETE:返回一个空文档
超媒体:RESTful API最好做到Hypermedia(即返回结果中提供链接,连向其他API方法),使得用户不查文档,也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数据传输格式: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格式,应该尽量使用JSON,避免使用XML
3、Django和DRF对比:
Django可以实现前后端分离
Django开发前后端分离的周期长
Django如果要遵守RESTfull设计风格需要自己写对应风格的路由
DRF专门实现前后端分离
DRF开发前后端分离的周期短
默认遵守的是RESTfull设计风格
REST接口开发的核心任务:
将数据库数据序列化为前端所需要的格式,并返回
将前端发送的数据反序列化为模型对象,并保存到数据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