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
前几天还总沉浸在自己文字中,不时地感到一阵兴奋。今天突然又想删掉。
为何原因?因为我又想成长!
想归想,不是简单重复同样行为或者思想模式就能获得同样的快感。因此犹如对追求幸福用的那个比喻,成了一条追逐自己尾巴的小狗,不停转圈。上行以螺旋的形式更为恰当。
速度过快,极容易就产生优越感,心里膨胀就会如约而至。
如何破解?
昨天说过,用有趣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问题,真不缺写东西的素材。脑子里过了一遍,不是没东西,而是多了一点,犯了选择困难症。
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尝试冒险,写点自己根本就没有一点储备的东西,可能在输出的同时,也迫使自己学习。两不误!
前段时间接触到一个知识点,所有科学都不是真理,只不过是随着发展,越来越接近真理。但数学不一样勒,据说它是上帝的语言,是科学的灵魂。
估计大部分人和我一样,认为不想当数学家的话,小学数学就够对付这辈子了,很多大成就的人也没有研究数学的经历啊,好像也没有听到有数学家取得世俗意义的大成就,即便有,也不是因为这个技能。反而,历史上很多数学家,因为研究成果在有生之年未得到认可,貌似比较潦倒。其实研究的整个过程如果有记录应当都是有价值的。
先申明,我肯定写不了学术论文和报告,靠百度那就有抄袭剽窃的嫌疑,无更多实际意义。这里只是我个人看法,写出来有人和鸣我会有兴奋感。没有共鸣,也会自己少一个盲区产生满足感。仅此而已。
这里本来有两段的,发现自己写不下去了,于是删掉。就以自己目前对数学的理解来写。要不接着查资料写六年,估计我就成数学家了。
二八法则。这个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可以通用于非常多的现象,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百分之八十的资源,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做了百分之八十的事,百分之二十的顾客带来百分之八十的利润。不胜枚举。
我百度了一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的研究成果。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什么?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什么意思?数学思维为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提供基础。要不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真相。百分之八十的东西都不重要,真正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到这里,是不是原来好多看法发生了改变,我们把好多不重要的事浪费大量时间,还未察觉习以为常。这个脑洞一开就无法收拾,所以先打住。要不我就是浪费精力了。
本来想写一下常数e,觉得太玄。有兴趣自己去百度。
现在结合我们身边的情况,用我肤浅的数学思维谈一下。
现在到处都是贷款小广告,需求产生商机,说明借钱的人多。我的理解就这么简单。为什么借钱的人多,我看不到全景,只能从底层看问题。人们想要豪宅名车,却负担不起,所以产生了这个需求。别跟我说你是为了事业,为了拯救企业,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享受生活。哪怕是因为应对灾难和疾病,你也是为了更好活下去啊!
话题圆回来,供给方是些什么机构或什么人呢?我好像记得在“供给侧结构改革”里,看到供给侧这个概念,就是把供给和需求看成天枰两端。天枰倾斜就需要调节。
依靠什么调节?有个词我好像听说过,市场调节。我不怎么懂,但我再次用我肤浅的数学思维想一下,经济学的概念也不应该是真理。还有个对应词叫市场调节失灵,我们继续百度: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说实话,不大看得懂。
还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天枰倾斜了,我们怎么办,都知道在翘起来的一边加码。没砝码了呢?
放贷的一方砝码就是钱,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吧? 我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没砝码了我用手按住。
需求一边越来越旺盛,即砝码越来越重,按住的手就得加大力度。按不住了一旦松手.......天枰还会恢复平衡,只是上面的砝码.....我有点不寒而栗。
仅仅就是我自己烧烧脑,没别的意思,看见此文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