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信念遭到了对立观点的反驳,那除非你能百分之百地说服他,否则他反而会强化自己的信念。因为接受对立观点,就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大多数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另一个出名的案例是,美国疾控中心曾做过一个科普,驳斥“疫苗会导致流感”的谣言。但之后的调查发现,这一反驳虽然降低了大众的误解,但也同时导致接种疫苗的人变少了:因为遭到反驳之后再去接种疫苗,就等于承认自己之前的做法都是错的,出于逆反心理,人们干脆一硬到底。
以上来自文字来自微博用户“柴知道”,非常感谢,由此想到了最近一直在琢磨的一件事,我发现生活中这种心理不仅会出现在对立观点中。
前几天遇到这么个事儿,在朋友的茶社里喝茶遇到几位她的朋友于是坐到一起闲聊。在聊天中我提出了一个之前自己的困惑需要从心理层面解决,几位朋友还没有听我把话说完,便开始了大道理的阐述。比如“想太多,提高行动力,坚持,责任感”等等。
看似是想给别人帮助,但仔细品品其实只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呀,并且是别人阐述A而讲大道理说的是B,俗称“正确的废话”。于是我问她们与家里孩子沟通是否顺利,果然答案都是否定,紧接就是数落各种孩子的不是用来解释为什么沟通不顺利。
这种行为背后是因为什么?拒绝接受自己可能有错,拒绝承认自己目前的认知可能有局限性,因为接受这些就代表自己错了,而自己怎么可能有错呢?即使有错也不能让别人看见呀。于是用现有的“道理”体系去应对所有的问题,用“我是为你好”企图说服别人,然而秉承维护自己“我是对的”这个信念,是察觉不到别人要什么呀,所以在沟通和人际关系上会不断重复“我觉得你需要吃香蕉因为我觉得香蕉对你身体好,但其实别人已经通过很多方式表达自己对香蕉过敏,但是我根本接收不到这些信号”的行为模式。
反观自己是否也是有这种信念呢?当然有,不仅有而且有时候明知自己可能错了,没做好这件事,怕别人对我有意见有评判,我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对我的评判呀。
上个月我还把一个在我朋友圈一直发表不同意见的人删掉了呢,从最开始还看一下这个人的留言到后面一看是他的留言就忽略不看,非常生气影响了我起码一个小时的情绪后来直接拉黑删掉,我为什么这么做?不是因为我觉得朋友圈是很个人的地方,也不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人认知层次低,我也明白虽然这个人在普世意义上很“招人烦”但其实他只是通过很单纯地不断向外输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从而想获得大家对他的关注和认可 - 这是他童年的缺失,他也不是针对我对其他人也一样。我还是删了他。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他的留言是对我观点的评判,我无法接受别人对我的评判,不能接受反对意见,接受了就意味我错了,那我之前就都错了。是我自己让自己认为他的留言是对我的评判了,前几年朋友圈也出现了这么一个人,当时也是果断删掉了,看,没几年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如果不从自身去解决这个问题,总会有下一个出现。
觉察自己,感知他人,打破自己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任重而道远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