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衣服真的适合你,你一定要买”
“这个size你一定能穿”
“这个人真的很优秀,你错了你就会后悔,抓紧”
“你吃这个,这个对你身体好,那个不要了,那个对你没什么好处”
“给你安排的都是对你最好的”
“我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对你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
。。。。。。
看着这些熟悉的对话,不禁让我想起最近有位特别好朋友给我分享的经历,一位非常热情善良的姑娘又愿意帮助别人,但却最近发生几件事情让她非常的沮丧,自己满腔热血的去帮助别人,但别人并不是那么的接受和领情。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尤其是在关系比较亲密的家庭关系、朋友甚至上下级关系。比如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家庭关系的成员在某件事情处理的不是很好的时候,我们都习惯性的会给意见,打着为对方好的旗号冠冕堂皇的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对方的身上。又比如看着能力比较弱的下属恨不得把自己的看家本领都倾囊相授,但对方却一点没有改变,甚至彼此的关系多了层隔阂。
其实每个人在当下都做了最好的选择,之所以经过了那么多的努力对方还是没有变,也许对方觉得不改变比改变更舒服,而只不过是你认为对方需要改变而已。这也许并不是对方真正的需求。
在最开始学教练的时候,刚好处于有意识无能力状态。在一次和教练同学进行3人小组练习的时候,我作为教练角色,客户探讨的话题是如何设计一个沙龙活动。我一听好开心,因为这是我专业擅长的领域,心想这次教练对话肯定会很成功。于是按着流程、按着自己的想法吧啦吧啦的发问。过程中,当我问客户:假如你去做这个沙龙,你会怎么做?客户想了很久回答说不知道。我内心着急万分,心想答案很简单,你怎么会想不到呢?于是自然而然问出一个问题:那我们从开场开始,如果你能调动所有的资源和能力去做这个开场,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客户开始有些东西出来,但并不深,整个对话停滞不前。我猛然发现自己偏离了“中正”的教练位置,问出了引导性问题而并不是客户当下状态的问题,明显感觉到客户的不舒服,甚至客户拒绝深入思考和探索。于是我立马调整自己的教练位置,并把主动权交还给了客户,让客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框架和后设程序去思考而不是我的。于是我问:关于这个话题,你想从哪里开始探索。结果却出人意料,客户不止获得了如何设计沙龙活动的具体行动步骤,更笃定了去做的决心,也觉察出之前在内心的一些限制性信念,拿到了非常好的成果。
我们其实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往往觉得自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者经历比别人多,比别人更懂,于是抱着一副专家的态度或者“倚老卖老”的态度对待别人。但其实我们有没有换位思考一下:这是不是对方想要的,对方的认知程度是不是跟我们的认知程度是一样的。对方是不是真的想要改变,还是这一切不过是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只不过是想在这些你认为能力没有你强的人面前去表现自己更懂、更厉害?还打着冠冕堂皇“为对方好”的旗帜。但对方这个时候出于动物的自我保护本能其实是排斥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关系出现了隔阂,仿佛自己的一片良心被狗吃了。
其实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对方真正需要什么也只有对方知道。我们如果能试图吹走这些“自我表现的欲望”,选择与对方同在,尊重对方的独特性,全然的聆听对方的需求,然后再去匹配对方的需求,也许我们生活中就不会再出现那么多沟通障碍,也不会因此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在最开始做教练的时候,总是因为过往的职业习惯,在教练过程中“自我表现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