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前言和第一章
前言简要说了研究的背景、原因和本书的结构框架。研究的背景和原因让我看到了读过的书之间的联系。之前读的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的书也是关于评价学习质量方面的,且是目前最有名的,但是只适用于评价封闭式的试题或问题的回答,不能用于评价开放式试题的回答,因此有了SOLO分类理论。读了这本书以后,对于评价学习质量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章《学习评价:学习的质与量》也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研究SOLO分类理论。书中提到,我们虽然认为质的评价很重要,但是目前现有的评价模式多是对学习的量的评价。哪怕在简答题中,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按点得分也是对学习的质的评价,而且是比较周全的评价,结果书中表明这种方法并不够好,并不能很好的评价学习的质。我和书中例子中提及的一样,担心学习质的评价不好定义,过于主观。
作者从现有两种常见的评价模式和教学模式来展开阐释。这段阐释才让我更加具象地理解为什么要重视学习质的评价,为什么要使用SOLO分类理论。现有的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的不足需要引入SOLO分类理论,而教学模式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的描述,都让我看到了备—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也看到SOLO分类理论使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在教师评价阶段,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教学意图,教师也要关注到这段时间的价值。例如我们为什么要教这个知识或技能,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这个知识点或技能,如何全面有效地评价,就需要引入分类理论。
此外,学生角度来说,和KWL模式相似。学生要有意向(W:我想学什么),学生原有知识(K:我知道什么),学习评价(L:我学会了什么),下阶段学习(H:下阶段我要如何做)。对于概念、技能方面,如何去评价,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复杂的相互作用。
因此,分类理论的研究和使用迫在眉睫,让学习的评价真正全面有效,给予师生真正的反馈,以便老师和学生及时进行调整。
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打开了我的认知。之前的许多想法其实是狭隘的,困在了认知的局限中。让我有了阅读的期待,跟着本书的作者一点点去了解SOLO分类理论,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