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因为人物形象辱华,争议颇多,孰是孰非,我不关注,也不在意,一向对热门话题保持冷眼旁观的姿态,让子弹飞一会,等时间来验证,故而也一直拖着没看。不过醒狮国潮慢慢侵蚀我们的生活,手机壳和一些周边文创入手不少,终究抵不过资本主义的消费热。
但醒狮这个风俗究竟因何而来,影片中说的“病猫变雄狮”,是隐喻历史,致敬佛山武人;还是单纯一部岭南乡村少年成长史,这些也一直在我心里种下一个个困惑。此次出行,来源于一个外派到柳州中医院朋友因孤寂邀约我去的契机,游完广西后,因为一些原因,便来了佛山,又因在广西区博物馆志愿者阿姨的安利,将住处定在祖庙附近。因缘际会,房东姐姐跟我是老乡,她儿子又跟我同名,小靓仔很喜欢醒狮文化,在游祖庙时不停给我安利各类狮头以及他的拳法,得以感知到一个佛山少年对自己文化的热爱,所以等到广州,又参加了三月三北帝诞巡游,正好在电影中的荔枝湾,于是,我觉得时机成熟,便看了这部电影(粤语版)。
首先这部电影确实是他者的文化建构,如果团队里再多一些熟悉本土文化的广东人,有些硬伤可以避免,但作为一个他乡的观众,我觉得很好的传达了广东人的义气、拼搏和敢闯刚拼的精神。配乐《无名的人》也启发我们看到普通人,国漫不再是神话结构,不停挖掘封神和西游体系,也蛮无聊的。有这样的一个原创本子,有这样的表达,是国漫史上蛮不错的一部,也没有过多沉迷于情爱上,譬如《白蛇》。阿娟的路,是条蛮艰难的路,也是几代广东人的写照,以前听说下南洋和偷渡到香港,是很遥远的概念,因为最近的两广行,跟不同的人聊天中,真的有看到他们跟阿娟一样的艰难,故事开始于2005年,那时候国家免收粮食税,房地产开始发展,很多人背井离乡,去远方谋生,像阿娟的父母一样毫无保障,伤痛了只能选择归乡,责任交给长子。有跟一个男生聊过潮汕的重男轻女,他讲了他家的家族史,谈及长子长女的责任,那是很沉重的,在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地方,很多人不得不去牺牲自己,所以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世界是片面的,不去过一个地方,不经历他们的苦痛,轻易评判别人,有时候是件很愚蠢的事吧。当我看到阿娟带着狮头去广州,师傅和兄弟给他敲鼓,让他记住鼓点,鼓点是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鼓点,这是一份美好的祝福。一开始有些遗憾,阿娟不能参加荔枝湾的比赛,但师傅说,“人这辈子,就像舞狮,上山下山。阿娟有自己的路要走。”一下子释然了,人生路上,每个人有自己的命数和责任,我们因缘际会相遇、分别、再遇,一切都有自己的因果。也许有些事有遗憾,但总有痕迹留下。最后一幕的狮头变木棉花,意境绝美。木棉花,作为英雄花的意象,跟一代粤人形象融合在一起,如果这个电影的评价再好一点,我想会成为一个新的被建构的粤人印象,如同佛山黄飞鸿一样。
里面的醒狮元素,还是蛮准确的(外行人)。广州醒狮用的狮头造型别致,以神兽狻猊为原型,头顶尖角、绘云头如意纹及火纹,取驱邪避害之意;色彩借鉴传统戏曲中三国人物脸谱,黄色代表刘备、红色代表关羽、黑色代表张飞、青色代表赵云、蓝色代表马超、橘色代表黄忠,表达对中华英雄人物及其忠正仁义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意。不同场合采用的狮头也不同,开业庆典采用关公狮和刘备狮,醒狮比赛用张飞狮,祝寿用黄忠狮,丧事则用马超狮。舞动时注重硬桥硬马,虎虎生威。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和精气神韵,一般是两个人舞一头狮,配大鼓大锣大镲伴奏,由“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领登场,以“采青”为主题。醒狮上门“采青”,首先起鼓参拜,巡绕一周后观察青阵、探路前进,接下来破阵,试青、采青、食青、吐青一气呵成,最后刷牙、洗脚、舔毛、拜谢。基本动作包括拜狮、高狮、平狮和抛狮,主要步形步法有马步、吊步、交叉步、跃步、仆步、跪步、碎步、探步、开合步、弓箭步、盘步等等,配以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演绎狮子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神态,惟妙惟肖。再加上芭蕉下的大佛、羊蹄甲、落日杉还有隐隐绰绰的陈家村,广府元素还是很突出的。
那有些失落的点,就是舞狮少女阿娟,本以为这个女性角色会有一些突破,打破常规,和男性阿娟角色形成互文,然而并没有,人物非常背景化,仅仅作为男性阿娟角色的精神红颜知己出现,蛮可惜的,大概因为导演是男性吧,男性笔下的女性总是第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