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通译】
看到穿丧服的人,即使很亲近,也要变得严肃起来;见到当官和盲人,即使经常在一起,也要有礼貌;路遇穿丧服之人就要扶住车前横木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要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宴席,要变脸色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敬畏上天。
【学究】
孔子把日常可能出现的生活场景和社交环节的一些礼仪一一加以罗列,这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明,也就是对待不同环节要用不同的礼仪对待,以免出现差池。
人要有社交界限,过于近显得不严肃;过于远,显得太生分,把握节奏和分寸是礼仪最重要的要素。同时人要有同情心和敬畏心,不能生活习气太重,要懂得如果运用社会规则和礼仪之要,才能被认为是懂礼数之人。
【原文】(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通译】
上车时一定把身体站直,拉着扶车用的带子上车;在车里不要左右顾盼,也不要大声说话,也不要指指点点。
【学究】
孔子罗列的礼仪细节实在是数不胜数,每一个生活或者社交环节都有一套对应的礼仪要点,过一点为过,失一点为失,实在是叹为观止。
当然一个文明的人上车也要风度翩翩,不能如莽夫一样想怎样就怎样。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东张西望,更不能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环节中时刻要注意的要点。
戒律是每个文化传播的基础,没有规矩何来方圆,唯有克勤克俭,亦步亦趋,才显出大方自然。
【原文】(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同译】
孔子行路于山间,看到一群野鸡在那儿飞,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了一段落在树枝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雌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她们拱拱手,野鸡叫了几声就飞走了。
【学究】
孔子在《乡党》结束时忽然写到山野风景,也就意味着人活在社会中的压抑和不安,这么多礼节要践行,无时无刻要注意的言行举止,实在是绷得太紧了。可见人在社会中是不自由,不开放的。借以自然界野鸡飞动来感慨做人不容易,不如自然界动物那样潇洒自由。
社会让自我的本性得以制约,不能随心所欲,无所不为。《乡党》以此来做结尾,也正是让孔子真正回到了自然的空间,向往自由的环境。当然最后子路还是向野鸡们拱拱手,始终没有忘记礼节。实在是太崩溃了!
人在社会中活在角色里,需要不断整理自己本色,免得自己在社会中格格不入;而人又多么向往自由的世界,只有在远离社会融入自然中,才能本色再现。人需要有思想,可是始终活在思想中,那么人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了,一切的一切都在不经意中透析了人的矛盾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