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五千年华夏文明,何尝不是一部女性沉浮史?
从望夫石的眼泪,到裹小脚的哭喊,女子的一生始终与泪水相伴。
所以贾宝玉说:女儿都是水做的。
这滴眼泪不在别处,就在女子的心上。
起因:周公姬旦重编《礼记》
周公就是《周公解梦》的作者,儒家思想先驱,号称“元圣”。
他最早在《礼记》当中制定了女性行为规范:三从四德。
这些规范对女性的定位非常清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
说白了:女子没有独立的权利,纯粹作为附属品而存在。
运气好,少受点苦,运气不好特别遭罪,甚至还丢了性命。
最早大禹治水,娶了涂山氏,三过家门而不入。
后来,老婆化作望夫石。
此后,像孟姜女哭长城,王宝钏守寒窑这种故事经久不衰。
汉朝甚至还出了一本书,名曰《列女传》。
书中记载了100多位女性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训诫天下女子,向这些楷模学习。
你看,猪啊狗啊这些动物就挺好,给啥吃啥。
但是人不行,很麻烦:打了会哭,受了委屈会难过。
除了吃饭睡觉这些,人还有精神需求。
比如,渴望独立、自由、尊严等等。
然而,早在奴隶社会就修定而成的《礼记》,缺乏最基本的人性。
结果:三从四德塑造的礼教,就像一把巨大的剪子
这些缺乏人性 的规范,将女性情感和精神的部分统统剪掉。
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最基础最简单的部分。
一,生娃
传统社会,不会生娃的女人就像 不 会 下 蛋 的老母鸡,毫无价值。
古代男子在七种情况之下可以休妻,第一条就是生不出孩子。
农村地区,连 智 力 低下的女子都能嫁出去,为什么?
可以生娃啊。
二,解决男性的生理需要
古代人为什么要纳妾?
一个重要 的原因是,妻子怀孕之后,小妾可以满足丈夫的生理需求。
三,洗衣服做饭照顾家人伺候公婆
类似于丫环,保姆,佣人之类 的角色。
做得好,应该,做不好,受罚。
这三件事情里面,哪一件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呢?
后世发挥的更加彻底:女子无才便是德。
你看,黄帝的次妃嫫母,既能上战场杀敌,又能辅助他治理四方。
这样的女子太恐怖了,所以,在男性的眼中简直奇丑无比。
若嫫母算正常,那得多少平庸之辈排到马里亚纳海沟啊?
所以,坚决打击,一定要 抹 黑。
“若有来生,不婚不嫁,不养不育,不做谁的妻,不为谁的娘。”
作为配角和陪衬,历尽沧桑和磨难之后,有人说:
“若有来生,不婚不嫁,不养不育,不做谁的妻,不为谁的娘。”
在看我,有两种含义。
其一:心酸、无奈,悲苦难过的哀鸣。
这是大多数女子的写照,没有能力,养不活自己,只好靠着嫁人获取生存资源。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你这辈子靠着人家吃饭,如何不看人家脸色?
所以,产生了很多悲剧,也透出对男性的失望。
像望夫石,像浸猪笼,像裹小脚,像给人做小妾这些,都是满满的心酸。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用在女性身上,当真是淋漓尽致。
其二,社会进步,时代开放,少数女子发出“独立宣言”
自己有本事吃饭,为啥要靠他人?
不做他人妻,不受男人气,简简单单、从容自在,有何不可?
现代社会,婚姻已经不是必需品,女子照样走天下。
既如此,为啥要为他人妻?为啥要做他人娘?
很多人嘲笑甚至打压这种看法,殊不知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女性平等。
若能遇到爱情,不论是缘是劫,坦然接受。
若遇不到,自己舒心快乐照样过一辈子。
何苦为了两餐一宿受尽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