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物理学家大家的印象是什么?
可能是一些醉心于学术无法自拔,但是不注意小节,形象气质不佳,有时蓬头垢面的智商超人,比如说这样。
抑或是那些整天研究些高深学问,跟正常人有些不一样的家伙。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
关于物理学家可能还会有一些形容词的标签。要是总是避免不了的带一些贬义。
但是最近读的这本《别闹了,费曼先生》真是拨乱反正,让我对物理学家的印象大为改变。《别闹了,费曼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的自传。
从现在“不看作品先看脸”的评判标准,我们看到作者费曼就会眼前一亮——一位风度翩翩、潇洒的老帅哥。
而费曼在年轻时候简直可以称得上男神小鲜肉。
再聊聊这本自传。在这本自传的每篇章节都不长,语言平实,风趣幽默,令人捧腹,会叫人觉得那么大的物理学家怎么会那么可爱。正如译者序说的:“任何读这本书而不大笑出声的人,心理一定有毛病。”
费曼笔下的自己爱虚荣、爱吹牛、喜欢卖弄小聪明。但他又十分的坦诚,讲求实践,追求真理,发自内心地热爱物理。他参加曼哈顿计划、研发过原子弹,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而他又特立独行,热爱自由。他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参加专业巴西桑巴鼓演奏、在酒吧厕所内与醉鬼大打出手的科学家。他曾经跟爱因斯坦和玻尔等大师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中与职业赌徒研究输赢的机率。后来在百度上看到费曼还发现了呼麦这一演唱技法。
各种新奇古怪的东西,费曼都会去尝试,例如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锁全开一遍、去巴西学习葡萄牙文、到日本住日式旅馆等等。除了本职的物理,他还尝试过生物、绘画、跳舞、打鼓等。他的一生充满乐趣,丰富多彩。光从有去和增长见识角度,这本书就很值得一看。
当然,自传里面最值得一读的还是费曼对世界和人生看法的总结,以及从他人生经历中所得到的感悟。总结几点:
1.兴趣为始,刻意练习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八十”,这句话套用在费曼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虽然实验室的设备很简单——在一个旧木箱内装上间隔,外加一个电热盘,一个蓄电池、一个灯座,但这却这个实验室却是他的一方快乐天地。费曼在实验室炸薯条来吃,修各种收音机,搞小发明。
后来在探寻费曼幼年经历的时候了解到,在费曼出生之前,父亲麦尔维尔就对他的母亲说说:“如果生个男孩子,他准能当个科学家。”为了确保自己的预言实现,他的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当儿子还是个幼儿的时候,麦尔维尔就买了一套浴室用的白色和蓝色瓷砖,用各种方法来摆放它们,教小费曼认识形状和简单的算术原理。当孩子长大一点时,麦尔维尔就带他去博物馆,并且给他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耐心地解释。后来费曼在回忆幼年的这段经历时说:“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后来,等费曼再长大一些,他就可以开始自己读《不列颠百科全书》,并且尤其喜欢读里面关于数学和科学的文章——看来确实家庭环境从小的熏陶很重要。
以兴趣为始,他修理收音机,成了社区里有名的修理专家;以兴趣为始,他学习微积分,掌握了许多连数学专业学生都不会的解题方法;以兴趣为始,他把物理研究当成了毕生的事业,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兴趣为始,他在巴西练习桑巴鼓,得到了沙滩嘉年华的冠军;以兴趣为始,他学习画画,最后开了个人画展……连他后来获颁诺贝尔奖的原因——费曼图以及其他的研究——也全都起始自一天他对一个飞过的餐碟所产生兴趣,而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对餐碟轨迹的计算上!
当然,光有兴趣是不够的。从兴趣上升到热爱,在由热爱变成事业,最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这是几个阶段。越到后面的阶段,“跃迁”的难度越大。而把这一个个阶段连接起来的主要途径就是刻意练习。
例如修理收音机,儿时的费曼是从解决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的:换掉坏的电阻电容。随着后来在修理过程中碰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不断的钻研和总结中,修收音机的技艺也越来越精湛。在以后的专业研究中,他也是照的这个路子——从某个灵感出发,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和权威们进行交流,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最后产出一个又一个的成果。
如果没有通过这一途径,那他的兴趣也就将止步于兴趣,他也许也只能在日后成为一名普通的科学爱好者,甚至从少年天才沦为伤仲永这样的人物。
2.活学活用,知行合一
他们都不是透过了解而学习,而是靠背诵死记或其他方法,因此知识的基础都很薄弱。——费曼
费曼一直反对强调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特别是对于基础性的、原理性的知识,一定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活学活用。
费曼在生活中遇到了太多读死书的例子,连学有专精的人也不例外。在普林斯顿上学时,他和一个老练的物理学家聊天,对方是爱因斯坦的研究助理,对地心吸引力有很深刻的了解。他问对方一个问题,这位爱因斯坦的助理研究了很久,才领悟到这个问题跟一般的自由落体问题没什么两样,事实上这正是爱因斯坦的基本重力定律之一。而当费曼用换了一种方式来问他,他却认不得这个问题了。
在巴西教学物理的过程中,费曼也发现巴西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们其实都没有学会知识。他在结束授课前对巴西所有教育部门的领导人做的一篇演讲可谓振聋发聩。
“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要向各位证明,巴西根本没有在教科学!刚到巴西时,令我最震惊的是,看到小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这么多巴西小孩在学物理,全都比美国小孩更早起步,结果整个巴西却没有几个物理学家。随便把书翻开,手指到哪一行便读那一行,我都可以更进一步说明我意指为何——证明书里包含的不是科学,而只是生吞活剥地背诵而已,整本书都是如此。”
知识的活学活用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知行合一。如果理论没有去实践,就像几百年前王阳明那般,端坐在竹林下,想要通过看竹子来明白格物致知的道理。那么结果就是空坐七天七夜头痛而返。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会拒绝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的原因。
“20世纪40年代,我待在普林斯顿的期间,亲眼看到高等研究院内那些卓越心灵的下场。……他们没有跟做实验的学者接触,也不必思索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都没有!”
费曼认为亲身实践一方面可以带来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学到东西。他永远会“一脚踏进某件事情中,看看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所以他才能用从大学的化学课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化工厂的生产中,结果把以前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步骤缩短为五分钟。
3.求真求实,拒绝迷信
求真求实,绝不敷衍,是费曼的另外一个品质。
在自传里,费曼提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太平洋有一些土人——草包族,看到飞机降落在地面,卸下来一包包的好东西,其中一些是送给他们的。往后他们仍然希望能发生同样的事,于是就在头上绑了两块木头(假装是耳机)、插了根竹子(假装是天线)等待飞机降落。他们每件事都做对了、一切都十分神似,看来跟战时没什么两样;但飞机始终没有降落下来。而他一些所谓的科学研究——“草包族科学”,完全学足了科学研究的外表,一切都十分神似,但是单把自认为对的部分提出来,没有提供所有信息,误导结果,恰恰就是缺乏了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实事求是。
为了获得真理,他会选择亲身实证。他会为了争论尿液是不是由于地心吸引力作用而排出身体外,而在同学面前一边倒立、一边小便给他们看。为了弄明白为什么蚂蚁的痕迹都那么直、那么好看,他会把蚂蚁来回搬来搬去做实验。他甚至会为了证明人可以和狗一样感觉嗅觉上的细微变化,而把书架上的书闻了个遍!
与他求真求实的品质相辅相成的是他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他说:“每当我听到物理的一切时,我便只想到物理,甚至连交谈对象是谁都完全忘记,因此我会口不择言地说:‘不,不,你错了,’或者‘你疯了’之类的傻话。”
他总是忘记在跟谁说话,而只是关心物理上的问题。如果对方的想法差劲,他就反对。如果对方的想法很好,他就赞同。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研究原子弹的时候,他会和贝特这样的科学巨擘争辩吵闹。而贝特最需要的却正是要找个人来唱唱反调,看看他的想法是否经得起考验。结果费曼正好满足了贝特的需要。因此他被擢升一级,成为贝特手下的小组长,负责督导四名研究人员。
而另一位学术大拿、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也跟他儿子说:“记得坐在后面那小伙子(费曼)的名字吗?他是唯一不怕我的人,只有他会指出我的荒谬想法。下次我们要讨论什么时,单找这些只会说‘是,波耳博士’的人是不行的,让我们先找那个小子谈谈。“
4.保持个性,崇尚自由
费曼一向特立独行,以不负责闻名。后来的“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教了他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你不需要为身处的世界负任何责任。因此他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不负责任感”,从此成为一个快活逍遥的人。
领了诺贝尔奖之后,同事维斯可夫和他打赌十元费曼先生会坐上某一领导位置,但费曼先生在一九七六年拿到那十元。事实上,费曼先生几乎从不参与加州理工学院内,如:经费、设备等任何行政工作。别人可能看他自私。但对他,这是他保卫自己创造自由的方式。他甚至连续五年努力辞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荣誉位置,因为选举其它院士的责任颇困扰他。
在一次参加军方组织的和他专业一点都不相干的后勤问题的讨论后,他拒绝了军方请他担任顾问的要求,并下了这样的结论:(一)如果我真有什么贡献,那纯属巧合;(二)任何人都可以作出贡献,但大多数人会比我更强;(三)这些甜言蜜语应该足以让我醒过来,看清楚自己没能力作什么贡献的事实。所以他这种所谓的“不负责任”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了保持人格和学术的独立性采取的策略,以及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
费曼就这样“不负责任”、“满不在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仿佛是一个自由的精灵,靠追逐他的兴趣而指引生活的方向。如同他年幼时自己发明了一套三角函数符号一样,他对世界也有自己的一套符号。所以,大家都在意的事物他未必在意,大家不在意的事物他却反击道而行之。他也爱着这个世界,当然是用他的方式。所以他能在物理之外发现生活中诸多的乐趣和美来。而且不是人人都会到巴西讲学时跑去街头学敲鼓,而且获得了沙滩音乐节的冠军。也不是人人都会去学绘画,然后还愿意让别人买去挂在按摩院的墙上。
在自传的最后,费曼提出了他对广大读者的一个希望:你们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自由自在地坚持我提到过的品德;而且不会由于要维持你在组织里的地位,或是迫于经济压力,而丧失你的品德。我诚心祝福,你们能够获得这样的自由。
最后,让我们像这位伟大而有趣的物理学家致敬!
参考:《别闹了,费曼先生》、百度百科、豆瓣网和菜头书评
书中小金句:
看看世界其他地方长的怎么样。学习不同的事物,是很值得的。
我学到一点关于生物学的特性:你可以很轻易便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在物理学,你必须先稍微深入学习,才有能力问一些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我学到一点关于生物学的特性:你可以很轻易便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在物理学,你必须先稍微深入学习,才有能力问一些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他们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死背名词上了,而这些东西只要花个15分钟便全部可以查出来。
我永远会一脚踏进某件事情中,看看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虽然也许实际上你已经很确定应该发生的是什么。”
我有一套方法,甚至到了今天,当别人对我说明一些什么,而我努力要弄明白时,我还在用这些方法:不断地举实例。
冯诺曼教会了我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你不需要为身处的世界负任何责任。因此我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不负责任感”,从此成为一个快活逍遥的人。
教书以及学生,使我的生命继续发光发亮,我也永远不会接受任何人替我安排一切——快快乐乐的不必教书。永远不会!
我做的毫无意义,可是结果呢,却恰好相反:后来我获颁诺贝尔奖的原因——费曼图以及其他的研究——全都来自那天我把时光“浪费”在一个转动的餐碟上!
我的学生把什么都背得很熟,但完全不理解自己在背些什么。
他们有办法考过试,“学”会了所有的东西,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之外,什么也不会。
实在看不出在这种一再重复下去的体制中,谁能受到任何教育。大家都努力考试,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试,大家什么都不懂。
这是一种打压别人的坏风气。事实上大家全都不懂,但他们表现出一副很懂的样子,以把别人比下去。他们全在假装明白课程内容,如果有学生偶然承认有些事情不够清楚,问问题,其他人便立刻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表现出一切都很清楚明白,并告诉他:“你在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我们为什么一定非要追上另一个国家不可?我们应该是为了一个好理由、充分的理由才教授科学,而不是只因为其他国家也研究科学。——关于教授科学
停下来,慢慢地把一句话读完,好好弄清楚到底它说的什么鬼东西
不管长得多美,每个女人都在担心自己的外貌。
经过伪装的笨蛋把我逼疯了。一般的笨蛋还好,你可以跟他们谈、解释,帮助他们走出迷惘。但经过伪装的笨蛋,明明是笨蛋却假装不是,拼命想叫别人佩服他们,希望别人觉得他们聪明、伟大——这,我受不了!一般的笨蛋并不会骗人,诚实的笨蛋都很不错;但是,不诚实的笨蛋便糟糕透了!
我停下来想我对军队后勤问题的“贡献”,觉得连梅西百货(Macy's)公司负责采购圣诞货物的职员,都要比我清楚怎样处理那些问题。因此我下了结论:(一)如果我真有什么贡献,那纯属巧合;(二)任何人都可以作出贡献,但大多数人会比我更强;(三)这些甜言蜜语应该足以让我醒过来,看清楚自己没能力作什么贡献的事实。
中国皇帝高高在上,平民百姓都无缘得见。现在的问题是,皇帝的鼻子有多长?于是有人走遍全中国,问了千千万万的人:大家认为皇帝鼻子有多长,再取其中平均值;而由于他平均了这么多人的数字,大家就相信这答案很“准确”了。但这是什么烂方法嘛,当你搜集很多从没仔细看过样本的人的意见,再好的平均值也没法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