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写作的,截止到今天,公开写作还有3篇就满200篇了。
200篇是多还是少?
因人而议。
对于一个没有开始或者对写作没有兴趣的人来说,可能心中会有不同情绪的赞叹:嗯,真多,真能写,如此等等;
但如果以十年为计,这还只是开始而已。那些你羡慕或者已成名的作者们,没有哪一个不是十年如日的写了很久,直到慢慢可以把文字信手拈来,想法如山泉一般源源不断,这都是一个过程的积累。
写了一年多,我不敢说自己能写,只是如今面对空空如也的白板,我已不怎么惧怕,这个就像你拿着刀去跟人拼命,一个从来没拿过刀的人,即使再怎样鸡血,也很难保证TA手不发抖。所以,写作之后,我越来越不喜欢喊口号了,讲空话了!如果实在情非得已,那只是某种状态的掩饰而已。
在谈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时,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要写一篇文章、你能写一篇文章,然后才是如何写好的问题。
所以,要谈这个问题,你首先要自己知道你为什么要写文章,你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关于为什么要写,有很多人谈了很有道理的道理,但是,只有你能讲出来的那个道理才是真正的道理,否则,那些道理对于你来说,跟扯蛋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我而言,写作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讲清一个事情或道理,或表达一种心情。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必要的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不断练习、反复推敲。即使当下写的不好,说的不清,但,你终将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
所以,脑子里的概念很重要,即使你暂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你应该逐步地去明白它不是什么。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
如果我们的大脑对一件事情没有概念,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件事情;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里缺少某个概念,那么,这个民族就倾向于从未思考过那个概念。
人类就是拥有如此的反向塑造能力。
比如说,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某些症状是因为“上火了”。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上火”这个概念,所以他们不仅不知道,而且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上火”(我们也顶多用他们已知的“发炎”这个概念去解释这个现象)。
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然后,再去想如何把这个概念清晰地去向你认识的与不认识的人去讲清楚。这就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
李笑来讲,为了讲清楚一个概念,其实并不需要很多的文采与修辞手法,如果需要,最多也就是用类比与排比。
类比,就是说为了讲清楚一个别人不清楚的A,你先把别人熟悉的B讲一遍,然后,再去启发TA,你看B跟A哪哪是一样的,最后,让对方猛拍一下脑门:哦,原来如此。这样,你的类比就用成功。
这里讲一个例子:
有一次在一个节目里,李敖为了讲国民党政府当时一个政策不合理,对老百姓不公平。于是,他先是拿出一张发黄的美女照片,然后就开始介绍这个美女的身世,这个美女是如何的美,观众也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十几分钟后,他突然话锋一转,说:你看这个美女所受到的不公平就像现在的国民党给老百姓的政策一样不公平。
这一下,你是否会猛拍脑门:哦,还真如此啊!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美女,越想越不公平......这就是用类比与讲故事的套路。
排比,就不多说了,它就是为了增强某种感情。一篇文章,如果能让你的读者从中读出一种强烈的感情,那就是一篇好文章了。
为了达到让自己有一个好的类比与讲故事的能力,那就要不断去收集与积累那些好的故事与有事实依据的真理。
比如说,我这篇文章我就引用了几个从别人那里借鉴的故事与例子。这种故事与例子如果不是这两天看到过、且有心记下来,相信此时肯定我是用不上的,因为脑子里根本就不会有那个概念啊。
这就是积累素材对于写好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来积累这种素材呢?
介绍一笔友的卡片笔记法,也称为ORID卡片创作。主要是分化四步,即:
O 是 objective 的缩写,如实呈现的意思,把看过的书,观点等等如实的描述出来,不要歪曲。
R 是 reflective 的缩写,看到这个事情你的反应是什么?这里指情绪上的反应,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把情绪记录下来。
I 是 interpretive 的缩写,诠释的意思。这时候写出你的感悟和思考,寻找相同的知识联系,这个阶段你调用的知识联系越多,你理解的就越深刻。
D 是 decisional 的缩写,意思是行动。把你的认知用到行动中检验,迭代升级。
这样当你每次想写作的时候,搜索出你的ORID创作卡片,形成你的模板,让你写作就像做拼图一般程序化,从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总结一下,如何写好一篇文章,首先,你需要去理清一个概念,其次用类比与排比的手法去讲清这个概念,为了达到生动有趣的讲清那个概念,你需要更多的在平时从四个方面去积累素材。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关于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1点2法4积累。你get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