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青春期》这个系列原本是在1905电影网上,那时候正好是第二部,名字还叫《青春失乐园》,是以一种类似于微电影的形式,分成短短的几集播出。当时的我还真的是处在青春期,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是血脉喷张,浑身的荷尔蒙都在躁动,对当时的自己真的是一种感官上的冲击。
但是我始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样的电影可以拍一个系列那么多。
管晓杰和他的《青春期3》
这部电影刚开始就以“高考”拉开序幕,尔后又将剧情集中在 “青少年犯罪”、“人流”这样的剧情上。而从第一部开始,为了勾画出一个不良少女的形象,就已经奠定了整个系列的主旋律在抽烟喝酒、拜金、逃课打架这样的事情上。
而整个系列的电影中唯一的特点就是“卖肉”,挑选着各种青春靓丽的美女,露着各种大尺度的长腿美胸,有些地方的场面甚至赶上了AV。如果这是90后的青春期,我想这一定不是我们的青春。
去除电影所营造的各种噱头,以及奇烂的剧本,蹩脚的演技,我们单从片子本身来论。但我忽而发现,这是多么无力和苍白的一件事。这部电影无论在艺术或者技术上,都毫无可取之处。导演力图把主角放在一个堕落腐坏的背景下,营造出一种励志向上的氛围。但是他失败了,将所有恶劣的元素拼凑在一起,只是失去了写实的土壤,没有任何的爱与美,与之一比只是夸大了自己的立意。撕下了这块包着“青春期叛逆”的遮羞布,只剩下赤裸裸的色情。最终,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上,《青春期》四部电影的评分只有一部勉强过了4分。
而拍出这样电影的管晓杰是何许人也?如果我们打开百度百科,就会发现他除了做过记者,还有着从商的经历,却没有任何戏剧方面的进修,但是却有着被誉为“东方卡梅隆”的称号。腾讯网甚至夸赞,“管晓杰所创造的系列互联网电影票房神话,成为了一场引发业内外人士广泛思考与讨论的现象级话题。这是一场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影产业链的突变所带来的互联网电影盛宴,是一场由管晓杰所引发的互联网电影风暴的开始。”这一切的一切真是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如果我们分析他的成功模式就不难发现,《青春期》这种微电影的成功还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
微电影发展史
微电影原本是指在网络上播放的,时长在30-60分钟内,具有完整剧情的短片。最早可以追溯到05年网络上流传的,根据《无极》所剪辑改编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当时这部片子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在网络上的下载量却超过了《无极》本身,一度成为热议话题。
真正算得上是微电影诞生的元年,大概还是要从2010年数起。在当时,微电影还算不上是大众事物,却拥有着传统电影所不能及的优点。一方面它的拍摄周期短(例如管晓杰的“青春期四部曲”就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的),而且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要远高于影院电影。另一方面,从宣传效果来说,通过互联网相比传统院线,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易于营销,“青春期”和赵奕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火了起来。同时期火的,还有筷子兄弟和他们的《老男孩》。
各大视频网站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在2012和2013年他们都开始自制自己的微电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微电影由于便利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但它过低的门槛,也造成了这一行业里鱼龙混杂,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管晓杰的《上位》、《女人公敌》之类的一系列无节操的低俗内容增多,影响了整个行业发展。不仅不符合我国“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要求,还流于“三俗”。因此,2013年是微电影的鼎盛时期但也是衰败,由盛而衰的速度非常快。
还有一个衰败的原因就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频网站数量的不断扩大,技术的全面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随时随地都能观看、并且更加简短的网络剧则更加适应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发展,像搜狐的《屌丝男士》系列、爱奇艺的《灵魂摆渡》系列等,都以其迅猛的态势立刻打响了自己的IP。相比网剧在近年来蓬勃的发展,反观微电影却风光不再。
直到2016年,微电影行业终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电影+”的新形态,即网络大电影。这类电影的特点是,已经越来越接近传统电影,不仅时长超过60分钟,而且摆脱了免费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发行,进而采取付费点播的盈利模式。
如今,尽管各种各样的网络电影仍然井喷式地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播放,并且已经从“微电影”转向了“网络大电影”的制作,但仍然避免不了大多数电影的粗制滥造,如同当年的《青春期》一样依靠着相当的“卖肉”来博取点击率。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只是套用一些其他IP的翻版,什么《捉妖济》《道士出山》,这样的套路在网络电影中早就屡见不鲜,已然成为了“烂片”的代名词。
但如今这样低俗、低级的套路是没有市场的,这也就是诸如《青春期3》这样的电影一定会衰败的原因。在中国电影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下,观众能够选择的影视节目越来越多,依靠过去的模式已经不再能够吸人眼球。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无论是微电影还是网络大电影,都只是换汤不换药,不仅毫无电影作为传媒和艺术的价值,而且对于原创电影产业的发展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终究只是网络时代对电影产业的一些“副作用”。
尽管《青春期》系列毋庸置疑是不折不扣的“烂片”,但它毕竟代表了一个时期,在如今仍然能给我们一些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史上的探索和启发。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只有真正具有价值的电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长久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