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 王运学 碧水云天
对《昆明的雨》的一点小疑惑
——教学随笔
说起来是孤陋寡闻,对汪曾祺的了解始于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作者在第一段大谈特谈端午的种种风俗。刚开始就觉得,文章怎么能这样写?这不是跑题吗?如果我们的学生这样写的话,我肯定会说“作文最好不要离题太远,要么就会有偏题之嫌。”
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才知道,汪曾祺的散文文风自由、闲适。不管是《端午的鸭蛋》还是《昆明的雨》都如同随意聊天,无拘无束。在自己的叙述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之妙。不刻意追求文章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也体现了文章整体的和谐。这也许是对这篇文章的很好的注释。
《端午的鸭蛋》刚开始写端午的风俗,之后由端午的风俗联系到咸鸭蛋,接着引出端午的鸭蛋也是符合我们的认知。这有点像聊天旅游,一路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一路聊着这些风景的历史来由、风情、故事,谈天说地,自由活泼,一步一个脚印跟着汪曾祺登上峰顶。
《昆明的雨》一文,在结构上比着《端午的鸭蛋》要好理解一点。开篇写给有人画画“|要表现昆明的雨的特点。”由此引出了昆明的雨的话题。也引起了作者的内心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接着总写昆明的雨季的特点,接着写昆明雨季的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最后又写了自己在昆明雨中的经历,引发了作者的乡愁和思念。这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脉络还是较为清楚的的。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各部分的中心句,掌握结构,困难还是不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把握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然而我总觉得整篇的文章的内容与题目好像是有点脱节。题目是《昆明的雨》。然而不管是文章的开头,还是文章的重点内容都是在写昆明的雨季。都在写与昆明的雨季有关的景、物、人。用了很少的笔墨直接描绘昆明的雨。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是,我还以为真的在写在昆明雨。比如说要写秋雨的连绵,夏雨的潇洒等,或者写雨中的景物人和事。我倒是觉得把题目改为《昆明的雨季》倒是更贴切一点。
带着这个疑惑,我查阅了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说法大都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比较统一的观点就是:这篇文章重在表现生活气息,重在情趣与美的欣赏。这也是作者的一贯的创作的特点。散文之“散”伴随着“整合”和“精致”展开,外形散,内核严整。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打消自己心中的疑惑。不知道自己的思路走进了个死胡同,还是对散文的理解不到位。这也许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