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彭衙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鸣,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 ]粮,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小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层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坠尔前!
诗中写小儿女一段,阴冷,刻画细致,符合人性,令人唏嘘。写孙宰一段,温暖,简洁明快,符合人情,令人感动。全诗前半段写劳累,饥饿,无处住宿,后半段对应写三件事的圆满解决。题为歌行,并不散漫。此诗写自己一家在丧乱中逃难的艰难苦况,答谢故人在艰难之际待人的豁达大度和古道热肠,但由一己遭遇反映了整个时代动荡流离的面影,是以叙事为主,抒情为本,充分体现杜甫善解人情,曲折尽致的特色。
21.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诗歌的表现与绘画不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现可见可听的事物和可解的情理上,不能以一般的事理逻辑关系来衡量诗歌的妙悟。传统的诗可入画或比兴寄托等等表现手法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满足于表现更深入的潜在的意识和心理感觉的要求,也就是说诗歌应当超出可视,可闻,可解的常理,去探索那些不能用概念说明的理,不能见到和听到的事,难以直接表达的感情,这种幽渺之力,想象之事和惝恍之情,不是屈原和李白那种上天入地的神话和夸张,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理、事、情的感悟和度越常理的表现。“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这三个例子都是通过使用形容实物的容词或表现界划的副词,把无形无状的事物和感觉实体化,从字面看他们似乎文理不通,却以不合逻辑的词语组合,表现的难以名状的深层感觉。
22.曲江二首(选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诗中的“物理”是指万物兴废本是自然之理,帝王宫阙也不免变成高冢黄坟,又哪来永久的功名富贵了,因此不必为浮名所拘束,及时享受青春,才不辜负有限的人生。此诗思致新巧,命意深婉,取景记是即目,又深入理趣,为杜甫七律中上品。
23.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餧肉蒲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杜甫的乐府歌行中有一类是以议论为主的,塞芦子,留花门,洗兵马,既像新闻报道又是实时评论。洗兵马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形势纷繁复杂,没一个议论的中心事件。泛写必然流于平铺直叙,而且容易杂乱无章。诗人高屋建瓴,将当时的形式分为战场和长安两方面,在总结了武事和文治两方面的成绩隐患之后,结尾表达了盼望太平祥瑞,让人民解甲归田的愿望。“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甲兵常不用”自然成为诗情的最高潮。
24.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诗一开头就将自己与故人长久不见比作参星和商星,这一汉古诗式的比兴,为全诗奠定了朴厚的基调,以下全篇都在半叙事,半抒情的,汉魏诗歌体中展开,按故人见面寒暄的感情发展落起,自然舒卷。盛唐诗善于从个人经历中提炼人之常情,一般见于绝句和短篇,长篇需要铺叙,便不易简括空灵。此诗篇制较长,句句发自诗人衷肠,而又处处关乎人情之常,因此其中不少诗句成为后人在喜遇故人时引用的熟语。
25.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诗人的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男孩子们还没有成功,就要面对残酷的战争,无论是有母亲相送,还是孤苦伶仃,都令人于心不忍。白水在苍茫的暮色中向东流去,孩子们和他们的亲人悲惨的哭声久久在空中回荡,仿佛连青山都在哭泣,这是以有情之景写人的无可奈何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不得不含着眼泪,鼓励他们走上战场为国出力,只能找一些理由来宽慰他们,诸如阵地不远,旧京可依,牧马掘壕的劳役不重,王师主帅的爱护士兵等等,尽量减轻中男的恐惧,把打仗说的像出操练兵一样轻松,但这些违心的安慰之词反过来更说明征发“绝短小”的中男去“守王城”不合理,诗人的感叹用第二人称的语气,这也是乐府民歌的本色。诗就像诗人直接对中男及其亲人的劝勉之词,所以犹觉感人之深的。
26.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由于老妇应门,诗人只能躲在屋里静听,所以听到的对话就自然成为叙述过程的主要手段,这种纯以听觉显示写人的艺术处理十分别致,确是来自生活的妙手偶得。诗人没有向像新安吏和潼关吏那样成为对话的一方和抒情的主角,而是隐身在事外,成为这一荒诞的抓丁经过的见证。诗人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议论和感慨,但是却余味无穷。
27.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三吏》与《三别》反映的实事相同,但着眼于被征的士兵与亲人离别时痛苦的内心活动,如果说《三吏》是从“事”的角度批评朝廷竭尽民力征发兵力的不合理,那么《三别》就是从“情”的角度描写了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能达到人性的深处,关注处于历史灾难中的人们对生存境界的强烈感受,这种伟大精神在《三别》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首诗以新妇的独白贯穿全篇口吻和语气,综合的汉乐府中许多女主人公的表情。杜甫把汉乐府的比兴,质朴的语言和曲折尽致的抒情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满腔怨愤而又深明大义的新妇形象。全诗语意层次分明,整齐,基本上是八句一层,四层四转,新妇怨结婚时间太短,分别过于匆忙,再看自己的身份都来不及确定,但礼法教育又使自己必须服从命运,继而愿随征夫同往死地,又怕影响士气,激励丈夫好好为国立功,最后表示从此洗去红妆,永远互相等待。新妇的语气由怨恨,悲愤到沉痛决绝,使新婚之别的悲惨深入到封建社会女子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