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治疗的观点来看,一个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他个人的问题,他只是一个“索引”。如果进行家庭治疗的话,牵扯出来的一定是整个家庭的问题,比如家庭的互动循环模式、家庭关系、家庭价值观等等。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我们看到孩子身上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会直接想去调整这个孩子的行为,而不会更加多地去探究自己的家庭系统。
那绘画疗愈的意义是会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我们可以透过这扇门看到些什么,也可以一点一点地走进去,看到一些更深入的东西。这也是我透过这本书,想传达给大家的:在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旅途中,拥有更多的视角。当我们有多个视角之后,我们就会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回到正题,对于我们的家庭教育而言,绘画治疗究竟有些什么意义呢?我想用这样三个关键词来表达。
第一个关键词:陪伴。
有一句话叫做“表达即疗愈”。绘画就是一种表达,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开始动笔画,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干预都不做,孩子也一样可以得到疗愈。绘画是孩子与自我的内心建立联系的“秘密通道”,这种疗愈方式也是一种最安全而隐蔽的方式,甚至完全不需要家长干预。
英国有一个小女孩叫Grace,她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她从3岁开始画画,一画画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而画画也的确对Iris Grace的病情有了改善作用,她开始喜欢主动和父母一起玩耍,并逐渐有了很多看起来更快乐的行为举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默默地陪着孩子,或者跟他一起画,或者他画完之后和他讨论一下这幅画,这都是在陪伴。
我们平时在工作室中,还会用比如亲子追逐画、合作画的形式来建立亲子之间的连接,观察亲子互动的模式,这也是一种陪伴。
但我们不建议,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给予他指导和评价。比如告诉孩子:“这里要怎么画,那里要怎么画”或者说“这哪里像狗呀?你明明画的就是一只兔子。”这样的陪伴方式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信,甚至对他们造成伤害。
第二个关键词:观察。
观察什么呢?当然是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些他不想向你表达的、或者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深处的想法。
孩子的画许多时候是一个建构、复演的过程。比如今天孩子回家,你问他:“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他可能会回答:“挺好的呀!”然后他就在一边拿起笔画画,你就会看到他画上画了两个蝌蚪人在打架,你会从颜色、线条,从人物表情动作都可以看出今天开心还是不开心,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
画完了以后,我们还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这幅画,你会捕捉到一些你平时不太能捕捉到的一些信息。刚才我们也说了,如果你直接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他可能不太敢讲。如果你问:“画里面的这个人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孩子就会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他会用隐喻性的语言告诉你。
有的孩子,他的戒备心比较重,隐喻故事会隐藏得特别好。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SEL班上一个9岁的孩子,根据他的画编成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杯子,8天前的晚上,它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颈鹿站在它面前,结果被一个残忍的屠夫给杀死了,并送到了一个专门烤肉的人那里。那个烤肉的人非常心痛,所以没有将长颈鹿给烤了。
这时候,一只猫突然跑了过来,将装着长颈鹿的盘子抢走了,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突然,化学反应产生了——那只猫变成了一个丑陋的小女孩。虽然她很丑,不过她圣诞节的晚上,总是把一只长袜挂在床头,但是,这次圣诞节收到的礼物居然是一颗大蒜。于是,她用尽全力把大蒜丢进了一间科学实验室,正好丢进了一杯药水里,使实验室里毒性大发,把所有的科学家变成了熊。那个正在看书的科学家,每天只要有人见到他,都能见到他的手里拿着一本书。
书,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
这时,这个杯子醒了。
乍一听到这个故事,肯定很多人都听不懂,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这个孩子其实是特别聪明的,一开始就扔了个烟雾弹:这是一个杯子的梦。但是我会看到,故事中的那只熊,也就是爱看书的科学家,其实就是这个孩子自己——因为他爱看书、梦想也是成为一位科学家。但他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负面的东西在影响着自己。那个屠夫也好、那只猫也好,都是他在生活中的困扰,更确切地说,可能更多的是人际方面的困扰。比如说,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和同学之学的关系。当我们看到孩子想表达的,对这个孩子,我们大致上就会有一个引导的方向。
第三个关键词:探索
如果说陪伴是绘画疗愈的第一个层次,观察是第二个层次,那探索显而易见就是更深入的第三个层次了。除了去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家庭结构所形成的动力关系,还有孩子在家庭模式中的发展状况。
浅显一点来说,就是我们的家庭给孩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我的绘画疗育课上,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每次他画的画都是一些粗重而凌乱的线条,但是不管每次课上他画的是怎样的线条,他的主题都是“打屁股”,而且故事的主角大多是他和爸爸。有时候是他犯了一些小错,爸爸来打他的屁股;有时候是他反过来报复爸爸,打爸爸的屁股,甚至有时候会说把爸爸打死了——这个孩子的故事就十分直白了。
很明显,他跟自己爸爸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是爸爸的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
而这个孩子又是个不轻易袒露自己的情感、对自己要求挺高的一个孩子。所以每次画画,他都在画纸上宣泄自己的情感,表面上装得调皮捣蛋、满不在乎,但其实他的心里是很受伤的。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治疗师的角度来看。如果这时候是爸爸或妈妈在陪伴,听到孩子的故事,必定会引发他们的反思,去探索自己的理念和信念是不是存在问题,具体有些什么问题,怎样才能给这个孩子更适合他的陪伴和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绘画和说故事的意义就十分重大了。
周一的时候布置的家庭动态画,其实就是一个帮助我们读懂我们整个家庭互动模式的工具。我们可以从画里了解到画画者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是怎样的,他是怎样看待家庭的,他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怎样的,甚至他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