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此感谢刘主编开展《30天速读疯狂训练营》,使得我们有机会认识并阅读这本书,再者,本人才疏学浅,本着对作者无私奉献知识的敬意与对思想智慧的尊重,以文字的形式谈论自己的拙见,只是用于同学间的交流并始终抱持着学习的态度。
作者用大篇幅论述了深度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这在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现代人的工作与学习中,深度工作的状态确实少之又少,不说来自网络各种无价值的信息的包围,甚至一些看似有价值的“心灵鸡汤”也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在朋友圈或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有营养”的文章,使我们感兴趣、或者是我们正在学习的一些信息,于是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去阅读,或许这些文章本来是有意义的,但是它们却是碎片化的,无法进入我们的知识构架,曾有人论述过长期接受大量的碎片信息会使人降低逻辑能力,虽然没有给出科学的证实,但是这一点非常容易理确。
可惜的是作者尽管在整体书强调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在深度工作中保持有效的工作以及如何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却没有过多的讨论深度工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体验。或许西方文化更重视人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为工作效用——即工作带来的利益,虽然有些功利主义,但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寻找自我价值感是必要的,这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这样的新经济形式下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大脑更高效的工作才能有精英的产出,拉开人与人的距离。但在这里,我却更看重它的精神价值。深度工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或许深度工作这个说法对于大多数人的是陌生的,但是这种状态却并不是陌生的,人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比如工作的时候非常投入而忘记时间、作画时废寝忘食等,这种状态的实质就是一种高度专注,当然这也是作者整篇都在论述的,正是这种专注产生了极大的效力,而作者只是较为简略地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心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因忘我而体会到深度的满足感,从而产生愉悦。而紧接着作者又在后面的哲学角度论证中提到金匠与木匠这类手工艺术者对自己深度工作的意义的理解“并非产出意义”,而是“对神圣的一瞥”。对于这种说话我是非常乐意接受的,在我看来,高度专注的状态实质上就是一种冥想的状态,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教导冥想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所有的灵性类书籍都谈论活在当下的意义。而深度工作的状态确实就是一种全然活在当下的体验。这意义不仅是在于对结果的渴求,更在于对过程的享受,就如小孩子为什么觉得日子总是非常漫长,因为他们不管是学习还是玩乐都是全心全意的,感触和体验都非常深刻,所以感觉到充实,而成年人呢刚好相反,每天都匆匆忙忙做了很多事情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内在收获非常少。所以金匠和木匠是喜悦的,他们能在高度的专注中了悟到神性,与自己的内在对话,获得与神合一的体验。当然在这里并不意于讨论信仰问题,每种信仰都有对神圣不同的理解,在此只讨论这种状态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深度工作能够从内在体验到喜悦,相信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高效的工作,在那一刻只在于这种过程本身,而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到经济价值或功利性,换言之,能够在深度工作中全然地把握自身价值感而并非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肯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也了解到, 自我价值的缺乏也是导致很多心理障碍的原因,由此可见深度工作对于自我价值的建立以及心理治疗方面也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一个人投入专注力是事项是有限的。从狭义的理解来看,深度工作就是在进入一种高效的工作模式,而如果放大这种模式到整个生命中来呢,如果一个人花几十年的时间专注在某一类事情上,那是不是就代表着他的价值取向同时又意味着他的人生意义呢?是追求艺术的、学术的还是技术性的等等?毕竟每一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而对于投入专注力的选择也是多姿多彩的。虽然看似有些以偏概全的说法,但这也反过来让我们深思,应该如何选择什么事情来深度工作呢?
题外话:用了近四个小时读完整本书,只是粗略地翻了一遍,毫不夸张地说,除了目录外,对于更多的内容并没有较好的掌握,但如果换作是之前,估计需要两周的时间才能看完。对于快速阅读也有了一次体会,但感到仍然需要很大的提高,读二十几年书,这也是第一次写书评,才学浅薄,也不知所云,权当是为了写而写,其中的论点让大家见笑了。最后,感谢老师的带领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