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5倍速看完了一部热播剧《人生之路》,这部剧是在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虽然与原作品有所出入,但也依然有它自有的看点。
在大学的时候,当时影响我最深的三部作品里边其中一部就是《人生》。《人生》这部作品的原著展现的是陕北高原的贫困,以及农村青年的命运多舛,整个故事充满着憋闷和无奈。
陈晓饰演的高加林是一名出身贫寒的农民子弟。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但在这儿我并不想用“心高气傲”这个词来形容他,反而觉得“志存高远”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更为贴切。
看这部剧和看这部原著的时候一样的感慨,主人公高加林身上的一波三折,无一不在彰显在当时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知识青年向往城市文明,渴望走出大山,去到更大的城市好施展抱负、彰显价值。
在《人生》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是呀,每每读到或是听到这句话内心都不免心生涟漪。人生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我们自己又是否走好了那关键的几步呢?
反观到自己身上,回看那关键的几步的时候,内心是痛苦的、是流血的、是悔恨的。高加林就像我们有着大致相同经历的农村知识青年的一面镜子,看到他,就像照见了那个最真实的你自己。
你可以伪装骗过所有人,但唯独骗不了你自己。年轻时的年轻气盛、年轻时的戾气缠身、年轻时的狂妄自大,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换作一个个苦难砸向你。这个时候你要说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并非是不可以,至少它可以给到你一定的精神加持。
高加林的个人奋斗史,在其他长篇小说中也有类似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才华,对精神上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追求。他们不甘命运的安排,在时代的困境中努力探索自己的出路,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边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和《红与黑》里边的主人公于连,以及路遥的另一部作品《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和孙少安。
在他们的身上处处透漏着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自尊和自卑共存的复杂心理,同时,又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
在小说的结尾,高加林跪在德顺爷爷的脚下,手抓黄土沉痛的呼喊:“我的亲人呐…”就此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作者路遥也曾在访谈中提到,高加林后来怎么样了,他也不知道。他说:这应该让生活来回答,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结局。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你人生的上半场磕磕绊绊,但你书写人生下半场的那支笔依然在你自己的手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