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本名为浩,字浩然,古人的名和字都是相得益彰的,“浩”固然有盛大之意,加一“然”字却能够更显其风度。据王士源记载,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恐怕也只有这样的风范,才当得起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赞誉吧。
我一直觉得孟浩然年轻时应该是个很有理想很独特的人,这样的理想不在于入仕施展抱负,而在于追求内心的清高脱俗,因此早年他隐居鹿门山。如果是放在现代,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抛下一切隐居山水,不说引起轰动,也至少是世人的谈资。但在当时,孟浩然的故乡襄阳,隐居的风气其实很盛,大家并不以隐居为消极,反倒认为是一种名士风流的做法。前有庞德公,就是在《夜归鹿门歌》里的“忽到庞公栖隐处”的那个“庞公”,孟浩然正是以他为榜样,来隐居山水的。孟浩然天性也是喜爱自然山水的,上诗中,他说到,“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我登上了北山,看见山上白云缭绕,心里就觉得特别愉悦。这真是一种非常单纯的快乐,仔细品味就会觉得很动人。
诗人看见这么好的万山,便想要登上它,又看见天边时有大雁飞过,自己的心思仿佛也跟着大雁一起飞翔在高远的天空中,诗人的兴致被勾起了。但是他望着成群结队的大雁,又想着在这么清爽的秋天里,这么疏朗的景致里,却只有自己一人,身边无好友相伴,顿生寂寞之感,刚刚看见大雁的好心情也就低落了一点。“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诗人的情感真是因景起兴,很自然也很平淡。他近乎直白地说出,我的愁就是因为暮色而起。他不是无病呻吟,因此虽有愁,但很快便因清秋景致的清朗而再起兴致。
有时,我看见要回村的农人,他们走累了就在沙滩的渡口那里休息。从山上远远望去,天边的树木都像荠菜那样小巧,江畔的一片小洲,就像挂在天上的月亮那样可爱。这四句诗,真正是语淡味浓,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氛围一下子就写活了。诗人就生活在这样闲适的场景里,时时能够见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实在是令人羡慕不已。饶是如此,他却还略嫌不足,有如此赏心乐事怎能没有知心好友相伴呢,“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自言自语道,朋友啊,你什么时候拿着酒来,我们在重阳节好一醉方休。收笔至此,情感自然生发,竟是恰到好处。
由此看来,孟浩然的隐居真是发自内心想要过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怀有其他什么目的的。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十分的任情自在。虽然他后来不断地漫游求仕,破坏了这一份隐居的修养,但是至少在他早年隐居的时候,他还是顺心而为、潇洒旷达的。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无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首诗呢,不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从表面上看都十分的易懂。孟浩然天性适合这种淡淡的味道,顺手拈来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的白话,他不会刻意描写自己的情感,所有的情绪都敛于诗句中,叫你细细品味才能读懂。推敲起来,这应该是他漫游求仕期间的作品,总之,是求仕不得,心中郁郁的时候。
开篇就是大手笔,起的很高,“人事有代谢,往来无古今”,诗人已经站在了尘世之外的角度来评点困于其中不得脱身的人。他说,人有生老病死的代谢,岁月流转之间成就了古往今来的变化。我总觉得这跟他登上了岘山远眺也有一定的关系,看见山下事物的渺小,才更容易有置身其外超脱达观的高度。
好,第一句既然定下了高古的调子,接下来诗作的完成就全靠诠释了。诗人点题了,岘山上有名胜古迹,是什么古迹呢?在古代,有一个叫羊祜的人,是襄阳一带的官吏,他常与朋友一起登岘山,曾经感慨:“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古人多发这种感慨,感叹宇宙造化,实则也有一种自己未能留下功绩的遗憾。不过羊祜生前十分宽厚慈爱,深得民心,去世后百姓为他在岘山上立庙树碑,又叫“堕泪碑”,为后人所铭记,倒没有像说的那样湮灭无闻。孟浩然与朋友访的就是羊祜的遗迹,虽是晚辈寻访,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句对得颇为得体,隐隐有一种分庭抗礼、后生不让的气势,还有一种不知觉流露的庄重感动之意,就像是我们在见到令自己敬仰的人或物之前的肃然,又隐隐含着激动。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写出了景物随时节的变化。夏去秋来,水面浅了,沙洲露出了一小片,天气转寒,云梦泽蓄水显得更深了。水面起落,也引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感。其实这两句很淡,可是淡的很有味道。你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是怀着感情看四季景物变化的,他就是有一种忧伤惆怅之意,对时间的流逝有一种明知不可得的挽留。体会到这个情感再仔细地读这两句就觉得特别的美,特别的有感觉,有一种氤氲的感动缓缓地流淌着,那就是自然对人心灵的触动。也跟上面的“人事有代谢”遥相呼应,更现世间事物变化无端之理。
可是,也有一些什么是不会改变的。“羊公碑尚在”,堕泪碑不是还好好的留存着了吗,可是树碑纪念的羊公却早已不在了。用存在缅怀不存在,本身就够叫人伤感了,更遑论羊公还是那么一位很有作为、很值得爱戴的人。诗人是“读罢泪沾襟”,固有怀念古人之意,但从他当时心境来看,怕也是想到羊公曾说过的“湮灭无闻”之语而自伤吧。因为他的漫游求仕并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虽然他的才华为一干文人所重,但他本人并没有做官的机会。回想起早年自己隐居鹿门山,现在又是漫游失意,无所作为的失望落寞萦于心胸久久不能消散,对自己恐怕也是产生了怀疑。被这种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恐慌缠绕,诗人泪下沾襟也就不足为怪了。饶是如此,诗人的口吻也是十分的淡,淡到了骨子里,感是有感而发,泪也是有情才落,毫无故作呻吟,这样的风格,倒也别致。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很缓慢很抒情的诗歌,读来每一个字都带上了水汽般的微凉感伤,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诗人的叹息仿佛就在耳边,诗人的忧伤也好像就萦绕在心中。
盛唐起了兴象之风,感兴是与意象结合在一起的,孟浩然无疑是这一诗风的开创者与推动者,这首诗也是如此。首联他写道,“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很简单的写景,秋天树叶落下了,我看见大雁纷纷往南飞去,而江面上吹来的风也带着寒意。都是意象,可是却不是堆砌,一说“木落”想到什么呢,悲秋,屈原就曾说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天总是给人一股悲伤的情感,这时节游子就特别容易思乡,看见南归的大雁哪能不起故园之思呢。而就是这么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偏偏又站在江边远眺,江风吹人,遍体生寒,心情之悲切情感之空虚自是可想而知了。字字写景,却又字字有情,实在难得。
接下来诗人又用了亲切的口吻说,“我家襄水曲”,有一种特别自豪的感情,你看那弯弯曲曲的襄水,多么美,那就是我故乡的山水啊,满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细腻的心思。本兀自沉浸在美好的想念中,却恍然惊觉,“遥隔楚云端”,家乡虽美,却是远隔千里了。极目远眺,也只见一片混沌的云彩,产生的落差足以让人黯然了。因此诗人不胜伤感,“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紧承上句而来,蓄力之后发力,更能表达出游子哀思。漂泊在外的人为着思乡流尽了眼泪,看见江边的一艘小船,都会一直凝视着它消失于天际,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坐上它回到家乡呢,可不要忘了自己是站在寒冷的江边啊,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痛苦,诗人怕是日夜饱尝,念念不忘。
最后,“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诗人真的是迷茫了。这时的他依然在求仕不得的境地徘徊,想要回家却苦于一事无成,不想回家却又无处可去,他想要问问别人,该从哪个渡口登船回去呢,其实就是问,我现在到底应该走哪条路呢,是继续求仕,还是回家隐居呢?诗人四十岁前往长安参加考试,不中而漫游长江一带,这首诗应当是做于这个时间,年过不惑,隐居不成,求仕不成,诗人的心里恐怕也是没有着落的,对于自己岁月逝去的惶恐之感也缠绕心间,导致他茫然无措,欲有问,可是,前面水面一片阔大茫茫,又哪里有答案呢?结尾处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叹息之意绵绵不绝。
按照孟浩然的风格,无论心中情感再激烈,最终落在纸上也只是一种淡淡的美。或许这就是他的坚持,人前必是不落下风的。不过,我还是觉得,早寒江上有怀,处于那个境地的孟浩然,在早寒的江面感伤,总是隐隐透露出了一丝软弱之情的。
(图片素材均出自网络,特此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