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说:如果时间没有记录,就好像生活不曾发生过一样。
周五的复盘会上设计师董姐给我们分享了张一驰的《你的效率是整理出来的》,一个整理一个记录,这两者之间好像存在着某种联系,是的,都是对时间的规划,听完颇有一番收获。
生活、工作,这些问题或许都很常见:
哎呀,我的钥匙放哪了?找找找,找了半天,发现在自己手里···
阿蒙,上周的生活家的那个设计源文件还在吗?发我一下哦!
好好好,我找到发你!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忘了放在哪个文件夹里了····
我的那件裙子呢?刚刚买回来洗好,放哪去了···
于是把衣柜翻了个底朝天,眼角一撇,突然发现被叠在床头···
····
你干过,别急着否认,我也干过。只是从来没有统计过,花在这些本可以避免的蠢萌事情上的时间合计是多少,如果把它花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多看几本书,多写几篇文章,多钻研下心理学,或者出去跑几圈,做几个瑜伽动作,再或者出去旅个游,吃顿美餐,大概会更有意思吧!
无形中,很多人的时间就是这么没得,也可以说,这就是生命里的隐形黑洞。
如何吃掉这个黑洞?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曾写过一种叫“断舍离”的生活态度,我十分的赞同: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身处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闺蜜还没回老家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整理一次衣物,大部分都是该扔的整理好,推着我的小红,把它们放到回收站里。
往后的一周里我们聊得最多的便是“没衣服穿了”···但即便这样,也很开心啊,因为我们扔掉的,都是自己不想穿的,或者不会再穿的衣服···然后下一周,再去挑自己喜欢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有了各自要忙碌的事情,真正相聚的时光反而变得很是难得,偶尔约个趴,不是你加班,就是我出差,即便是周末,真正凑到一起的时间也不是太多,很多人,很多事,都变得更加简单,偶尔也会有一些凄凉,这大概就大家都在说的,所谓的成长道路上的孤独吧!
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每一次蹉跎都会变成往后的叹息,继而继续蹉跎,如书中所言,时间需要整理,没有整理,人生就会失去平衡。
长期陷于紊乱,你的人生也会如死水般一波沉寂。但这的确是一门学问,小到一桌一椅,一书一笔i,大到生活规律,公司管理,项目运作,甚至是国家建设。
整理是要重塑“礼序”
所谓的“礼序”,不是长幼尊卑,而是做事的先后顺序,或者说是一种归类。
首先是空间归类,对于设计师和文字工作者尤其重要,大家都知道,文字和设计都是创作的载体,创作需要灵感,灵感要依靠环境和自身积累、以及网络信息的碰撞,杂乱无章不利于此举修行。
其次电脑文件归类,这适用于每一个依靠键盘和网络生存的人。
拿传统广告公司举例,文案、设计、AE是一条线,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拥有庞大的素材资料库,做得越久,堆得文件越多,如果不会归类和整理,很有可能就要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搜索寻找文件上,这就太太太,暴殄天物了,也是很多广告人之所以会周无复始陷入加班恶循环的罪魁祸首。
说到这些,想说个题外话,其实,大部分的广告人之所以会周而复始的加班,问题不是出在于创作作品上,更多的是修改,嗯,这个字体再大点、换个背景色吧、这个有点不协调、这个画风好怪···你们再改改···
改稿是不可避免的,记得一位文策总监说过,甲方如果让你一稿过了,那他们的价值怎么体现?
听到这样一个逗比回答,我有些欲哭无泪。从广告的业务流程上来说,AE直接对接客户,了解用户需求,继而传达甲方意见给文案,然后文案再根据甲方需求提供文字给设计,这么数下来,我震惊的发现,这跟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有啥区别?
AE要做的不是传话筒,而是要起到一个很好地碰撞和枢纽作用,文案需要做的也不是一个码字工而是要把文字和画面集合起来,设计就不用多说了,最终呈现的就是作品。三者以及与甲方的沟通不到位,时间和作品都会大打折扣。
所以,虚拟的世界,除了学会归类,也要学会沟通。
项目云集的时候,桌面的文件夹最好别超过10个,这是张一驰给出的数据,但我认为最好别超过六个,我喜欢这个数字。
此外,10个是真的顾不过来,个人习惯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次大扫除,该分类的分类,该删除的删除,不做减法怎么做加法?
还有一种,记事本,每天做什么写下来,做完就划掉,特别有成就感,这个方法大家都懂,但能够真正落地的并不多。
整理是要优化人生
就是破解上述所说的加班魔咒了。
打个比方,已经把校对好的信息发给甲方,半天没回应···
于是,只能等···
再比如,沟通了好几次,但对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说你给我做就好,好吧,上帝,做完了发过去,这、这、不是我想要的···
也有一种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等你做出来之后,他会告诉你,她不想要什么···
干过乙方的伙伴们大概都有过这样苦逼的经历吧!
再者、写着写着,做着做着,哎,好无聊啊,没灵感了,刷刷微博、朋友圈、网页··找找资料吧!我靠,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还在刷朋友圈,刷····好吧,手机一亮一灭,一个上午没了,你只能感慨一句,时间过得好快啊···
所以,整理好时间,优化顺序,必要的时候保持自律,或许就不会感慨时间都去哪了。
整理是要让逻辑变得更清晰
前几年的从业生涯中,我从来没有意识到逻辑这玩意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一路行云流水洋洋洒洒好不快活。
今年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有了逻辑人生就不用一直做着证明题,可以直接做填空题。是的,我一直在想,我的落差在哪儿?我想现在该有了答案。
比如,在现阶段采访,明明已经把采访提纲列的非常详细了,但等到真正与采访者面对面的时候,才发现,我只适合做一个倾听者还没有习惯去做一个引导者,并没有把我行云的逻辑,提问的思路很好地传递给对方,这是眼下当务之急需要克服的问题之一。
你没有办法让采访对象给出你想了解的东西,这场采访就宣告Lose。后期的录音整理也会很痛苦,我大概把一个采访对象朋友圈翻到了微信刚刚兴起的时候,哦,My God,想想的为自己的“耐心”点赞呢!实际上这是很不科学的,也是最愚蠢的方式之一,我想,每一位出色的采编记者都应该有她的“套路”,这个套路的载体中思维逻辑功不可没,这同样适用于每一个人。
整理是要让效率成倍提高
说了这么多,最后才是关键,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年少轻狂时,我们发现自己对什么都感兴趣,总觉得还不够强,还能再提升点,再去接受外面的调整,时光累积,才发现,TMD学那么多干嘛?杂而不精,还不如把一件事情干到极致。
所有的整理都是为了效率,所有的沟通也是为了让效率高度提升,通过整理,让自己的人生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和生活平衡,从而实现自律和自由。
最后说说近期的事吧!
一个密友辞职要做自由职业了,老实说,我挺羡慕的,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曾跟锤哥提起过,他说想做什么就去做,支持你。
但我知道,他的支持目前大概仅限于精神层面,我不敢或者是未曾有过太多的奢望,爱情刚开始的时候,很盲目,但既然认定了,后面就很难将就了。
当然,对于自由职业,我有过自己的想法,不要多,每天给杂志社或者微信公号投上一两篇稿件,接上两篇软文,做一次日更,晨跑三公里,两到三天读一本书,做一次总结吸收,晚上练练瑜伽,多余的时间用来学习设计、摄影以及运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把它用到实际之中,也应该可以做到衣食无忧···
小木头姐姐曾说,她不工作,但不代表她不养家,我想,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吧!但我又一次次否定了自己这样的冲动。尤其是在今天上午听完陈安妮的内容运营课程后,我更加否定了这个幼稚的想法。
锻炼、学习、写作、设计、摄影、运营都能玩得转的话,这样的人生应该也会很精彩,但在大数据时代,文字的传播力<图片<视频<漫画,甚至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最终的载体会被取代也是说不准的事,无论是大数据还是IP,一天一个样。
幸运是基于眼前的小确幸,优秀是一种环境。
整理不依靠学历,也不依靠记忆力,只是能不能坚持和做到自律的问题,等我们都真正掌握了这门技能,就会知道会整理的人生有多赚,也会明白,生于整理,死于紊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