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提出了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
最基础的修养底线——“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
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为民众的事奔走,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即自新而新民,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
《大学》以人为本,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
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大学》始终以人为主体,并对人的终极性问题予以关注,注视人的现时现世行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从而实现理想人格。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和“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作为平民百姓,修养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
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大学之道”是如何做人的学问,其核心——“正心修身”的思想,自古至今,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无论我们此前有没有读过《大学》,但那种深深融汇在我们心中的民族道德意识和人生信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科学是发展的,人类是进步的,世界是多变的,但总有一种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陪伴我们一生的道德。
良好的道德情操令我们受益终生,卑劣的道德则可能使我们沦为囚徒。因此,重视道德的修养,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深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