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太热,窝在沙发上吹空调,看电视真是个不错的选择。从看电视这件事本身就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少年时代很少有机会能够看电视,那时家有电视的简直就是豪门大户,农村里有电视的人家每天晚上门前会聚集一大堆人看电视,不知道城里是什么情况。那时电视机很小,十四寸黑白色的,而且电视节目也很少,不过人们看得是津津有味。后来电视渐渐变多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电视节目也渐渐多了起来,但仍旧是电台放什么你就得看什么,非常讨厌放广告,但没办法,只得忍着,或借机去上个厕所。近几年有了网络电视,想看什么自己点就可以了,还没有广告,真好!有了太多的选择,人会无所适从,拿着遥控器翻来覆去选节目能选半天也不知道究竟该看啥节目。记得中学时代放暑假在家闲得无事,家里有一本书《盐铁论》,我居然也将他从头看到了尾。有时没有选择反而更好,一句话,“贱人就是矫情”。
手握遥控器,左挑右选,几度来回,最终确定看场电影《匆匆那年》。电影的主人公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他和另一个女孩子方茴的爱情故事,其间也夹杂着其它人和其它事,这就跟烧菜差不多,炒个肉丝还得放点青椒,单纯是肉丝是不好吃的,还得放点盐呀糖呀酒呀姜呀等佐料。电影描写的是一群城市八零后的故事,和我这个农村七零后的生活经历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尽管如此,青春还是一样的,所以有了共鸣。
青春总是辛苦的,无论是哪一代人,辛苦总是一样的,幸福只是在回忆中。就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每天都早起晚睡,每天都得有大量的作业要做,星期天还得从这个家教班跑到那个家教班,学习是他们的主要内容,但多少年之后回忆这段日子,肯定与学习无关,而是与同学之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是男女同学之间小秘密,是学生对老师的小的恶作剧,是年少无知的反叛。
《匆匆那年》整部电影长约两小时,所描写的就是几个人的爱情故事,为了表现这个故事,所用的桥段也是每个人回忆校园青春时所能想到的一些事。乔燃喜欢方茴,却在夜里偷偷摸摸在黑板上写了“方茴喜欢陈寻”这几个字,而且还是用左手写的,目的就是因为看到陈寻和方茴走得近,希望拆散他们两个,这点小伎俩可能是很多同学玩过的,我也玩过;在毕业时在白杨树上刻下“陈寻方茴永远在一起”,大概刻过这样字的人不在少数,有的是两个人在一起刻的,还有就是单相思一个人刻的,可能另一个人还不知道;赵烨喜欢林嘉沫,但林却对赵不怎么感冒,这样的单相思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这就是青春,尽管只是生活中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回忆的重点,而生活中的最为主要的部分学习考试却成了这些事的背景。
这就是青春,无知却也无畏,不知天高地厚却想着跨过山与海,因为年轻而活力无限。青春可以不畏寒冷在冬季起个大早,骑个自行车去远方看日出,只为迎接新的一年;青春可以不顾风雨撑着伞赏桃花,只为看一眼花之灿烂。
电影有一个角色年轻时不能理解,而现在就能与之有共鸣,这个角色几乎没有台词,却表演得非常到位,那就是方茴的爸爸。方茴开始在另一所中学读书,经常受到几个社会青年的骚扰,才转学与陈寻在同一个班,在这其间方爸爸指定做了许多的事,转学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做出的牺牲只做家长的明白,孩子是无法理解的。陈寻打篮球比赛的时候,方茴被他爸爸接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方茴突然跳下自行车往学校跑,看到了陈寻的定乾坤的投篮,这个桥段是很滥,但方爸爸回头叫女儿时复杂的表情让我心头一震,这就是爸爸,他知道女儿方茴已经早恋了,但父女之间有些话也是说不得的,只能默默地做一些事,防止事情滑向糟糕不可收拾的一面。用心良苦,唯做父母的才能知晓。
真正的青春里有的经历电影里几乎没有描写,那就是早恋时孩子与家庭间的矛盾,方茴的爸爸接方茴回家,难道是无意的吗?不是,方茴从自行车上跳下来之后,跑到学校看陈寻打篮球,然后呢?方爸爸是不是要问方茴干吗去了?方茴对于爸爸的问题是不是觉得烦?方妈妈应该有非常担心的表现,背地里去找老师了解各种情况才对。应该有这样的桥段才对,方爸方妈在一起商量这件事,孩子早恋了,怎么办?方爸怒气冲冲地发着各种火,而方妈则在一旁唉声叹气。如果是知识分子家庭可能处理起来要理智一点,如果是一般家庭则可能有些过火的表现,如果是离异家庭则会相互指责或不闻不问。从整个电影的发展来看,方爸方妈处理这件事情应该是非常理智的,没有使得事情发展到非常糟糕的程度。
青春就是一匹野马,而家长和学校则是缰绳。青春终将逝去,当我们能够坦然地回忆青春时,不要忘了纠正我们行进路线的,那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我们的那根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