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组织技术培训,工艺专家在台上讲了一上午,PPT干货满满,但员工表现兴致缺缺,甚至借口业务上有事儿开溜。事后大家感慨说,终于理解了孩子讲台下坐一整天的感受了,很难不犯困啊。
因为大脑只被动接收信息,只有输入却没有对话,没有丰富多样的互动激活大脑,神经元之间少有新鲜的链接发生,就不会实现有效学习。好像很多人不断刷“大咖名言”、“关键三种方法“”等短视频,安慰自己没瞎忙,在学习,却并没有真正提升认知和能力。
培训领域的专家田俊国老师说:我常常会遇到对培训不太懂行的甲方提这样的要求:“田老师,请您给我们的学生讲干货。” 田老师会坦诚地讲:在课堂上讲干货太容易了,但真正让学员有收获的,是对话。只有对话式的课堂,师生在对话过程中才能互相激活大脑的高级机能,才能充分激活大脑的五大网络,双双走出学习的舒适区。
一句话总结:“不对话,就退化,学习要在对话中发生。”
田俊国在新书《学习力跃迁》中深度剖析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力的提升方法以及对话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升级学习力,才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有自己的应对之法。
一 学习力的ACCP模型
什么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可以理解为个体在脑中形成并持续迭代关于外部世界的内部模型的过程。学习者从外界获得信息、知识、反馈,在个体内在把自己的旧知与经验和新吸收的信息与知识做整合建构,再通过潜意识创造把自己建构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新的问题、新的场景,最后在个体间把自己的创造输出、表现出去,这个表现能带来新的个体间的反馈,反馈就会再引发新一轮的吸收、建构、创造、表现的学习过程。 ——《学习力跃迁》
学习是一个由吸收(Absorb)、建构(Construct)、创造(Create),以及表现(Perform)四个环节构成的有机协作的闭环,称为学习力的ACCP模型。ACCP循环的速度和力度是检验学习力的重要指标。
吸收:个体从外界吸收的动作。比如看书、上课,与人交流,我们的大脑都会吸收很多新鲜的素材进去,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
建构:把从外界个体间学来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这个领悟过程就如同消化食物,通过“消”和“化”的过程,把食物研磨拆解成蛋白质分子,再重构,最终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建构的本质,是形成个人版本的理解。
创造:把新学来的知识变成一种成分,注入一个新的作品、新的创意、新的想法…书里的、课里的滋养转化到工作或生活场景中去,产生价值。就像食物通过消化在身体中不是存储起来变成脂肪,而是要去支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这个运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表现:能力或作品一旦表现出来,就能引来外界反馈,这些反馈对学习而言就成为第二轮的吸收,吸收完之后又去建构,又去创造,再去进行新一轮的表现,形成闭环并循环起来。
ACCP循环如果是断链的,学习就没有真正发生。
比如只吸收而不建构,那就是机械式学习,死记硬背;比如吸收了也建构了,但是不创造,学来的知识就不能去创造价值;比如吸收了、建构了、也创造了,但是这个创造没有表现成为产品或者能力,藏珠于椟,失去获得反馈的机会,就没办法进入新一轮的学习成长。
有的学霸学习力特别强,可以观察看看,他的ACCP循环是否旋转得极快?
ACCP模型是两种对话在运行:个体内的对话,即我们内在的思维。个体间对话,即人与外界的沟通。
二 如何在对话中提升学习力
首先,ACCP加速循环,需要大脑五大网络更好的协作
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其实本质上是两个人的ACCP循环、五大网络的协同互动,无非就是我的“表现”成为你的“吸收”,我的“吸收”来自你的“表现”。ACCP是从动态的、顺序的结构来讲,而五大网络是从静态的、存在的角度来讲,它们之间是有内在对应关系的。
前面提到对话能够有助于激活大脑网络,书中将大脑网络归为五个维度,称为五大网络。
感知网络,即有目的地从外界获取信息的网络。(“吸收”阶段,我们通过感知网络与外界交换信息,感知并理解外部世界。)
联想网络,即将外界获取的新的信息与旧知、经验相关联的网络。(“建构”阶段涉及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联想网络”帮助激活知识框架,“决策网络”参与形成个人认知。)
决策网络,即负责思维加工,运用思维模型评估不同策略的优劣,最终做出决策的网络。(“创造”阶段主要激活“决策网络”,将知识迁移应用到具体场景中,并进行创造性发挥。)
反应网络,即根据决策调取和组合自动化程序做出行为反应的网络。(在“表现”阶段,我们通过“反应网络”将新想法与旧能力结合,以表现出新的能力)
学习网络,即负责制订策略、监测情况、随机权变、事后反思、总结升华,以及统筹和协调其他四大网络有机协作的网络。
大脑的五大网络相互协同,共同支持个体完成ACCP循环。
那么,如何在对话中激活ACCP循环和五大网络呢?
下面以【与人对话】为例,给到四大方法。
01 以虚受人
在对话中,激活“吸收”环节意味着要全面地聆听对方。不仅仅是听对方的话语,更重要的是感知对方的非语言信息,如肢体语言、语调、情绪等。为了激活大脑的“感知网络",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预设观念和判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收对方传达的所有信息、语义和状态。
最怕的是把自己当作万物的尺度,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耐心不过是聆听的基本条件,只有能够不带成见地立体地去听一个人,他的“内在狗熊”怎么了,他的“内在凡夫”怎么想,他的“内在圣人”有何表达,听到对方的精神世界,才是好的聆听。
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每个圈子都是一个系统,比如家庭圈/家庭系统、朋友圈/朋友系统、工作圈/工作系统,每个人都是“系统”中的一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都是在与个体背后的各种“系统”交流。
保持“感知网络”敏感,就能比别人“吸收”得更多。
02 积极联想
在”建构“环节,我们利用”联想网络“来处理吸收到的信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积极地将对话内容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构建起对对方话语深层次的理解。而在每次的沟通中,要尽可能去激活正面联想,找到可以学习的部分。
在与人对话时,我们能轻易地发现别人的大脑五大网络的工作方式和我们自己的五大网络的工作方式有很多的不同。 “修身的方向在你优势的阴影里”,不喜欢的人身上其实往往具有我们自己身上不具备的稀缺元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在通过与对方打交道的过程中去向对方学习。所有人都在用他特殊的方式来教我们学会点什么。
专家和常人最大的区别是专家的”感知网络“更加敏感,能捕捉到常人难以捕捉到的信息,能看到常人难以觉察的底层逻辑。想在每一次对话中产生学习,就要主动屏蔽那些负面的联想,从批判态走向学习态。
03 主动改变
在”创造“环节,我们利用”决策网络“来对吸收和建构的信息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一环节要求我们根据捕捉到的信号,对对方的印象进行更新。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重新审视和定义与对方的关系。例如,当同事升职成为领导,或者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适应这些变化。
每一次与人对话,都是重新定义双方关系的机会,要主动从对方身上捕捉那些改变的新线索,对对方在你脑海中的印象做重新的建模。
04 寻求反馈
在”表现“环节,我们需要将内在的改变通过”反应网络“表现出来。这一环节要求我们在与人对话时,有意识地展示自己的改变和成长。
学习意味着持续迭代关于外部世界的内部模型,为此,你必须积极表现,主动寻求反馈,外在反馈引发内在反思,从而让ACCP循环转起来。
外部反馈促进内在反思,内在反思就是学习。把发生的一切当作反馈,都能增长智慧。
在与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方法,来激活ACCP循环和大脑五大网络,提升学习力。
最后,要将对话泛化到更多维度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把对话泛化,对话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可以是与书对话、与事对话、与物对话、与众对话、与己对话等。
文章开头,在一场培训中,一次集体活动中,我们是在一个场域内与众对话。
我们阅读一本书,输入知识与信息,是与书对话;
我们刷手机,上网冲浪,操作电脑,是与物对话;
我们完成一项任务,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也是在与事对话;
我们的复盘,反思,觉察,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与己对话……
试着在任何一种对话中,都让ACCP循环转起来,刻意激活大脑五大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对话中学习!
做个小练习:
复盘自己最近一次与书/人/事/众/己对话的过程,问自己几个问题。
在对话过程中自己的状态如何?自己的ACCP循环的表现如何?是否有意识去激活五大网络?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如何做的更好?可否制定一个落地的规划?
顺应大脑的工作模式,在对话中提升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