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力》的读后分享
我分享的是吴冠中先生的书籍《审美力》。
首先大概介绍一下吴冠中先生。
他是江苏宜兴人,是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师从林风眠大师和潘天寿大师,又出国留学巴黎,学习西方的油画。所以他的作品中,常有中国画的水墨笔韵与西方油画的抽象结合,这种结合也是他作品的创新,每每看到他的作品时,就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本书是吴冠中先生,发表过报刊的关于艺术与审美的散文随笔和世情文章,共精选了50篇。
本书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美之力”,是作者关于艺术与审美的文论23篇;第二部分“画外小品”,是作者的散文与随笔16篇;第三部分“忆往昔”,是作者在写生时的所思所想11篇。
第一部分“美之力”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在艺术与审美上的一些观点。
比如:美盲要比文盲多,主要说人们对美没有认知,对美没有欣赏力。在“美育的苏醒”里,他主张认同林风眠的观点,为学习绘画,不分西洋画和中国画系,兼容并蓄,双向学习,先通后专,并提出“美术自助餐”的观点。
在“绘画的形式美”中,他提出“美与漂亮”不是同一概念,认为漂亮是缘于渲染得细腻、柔和、光挺,或质地材料的贵重;美是多半缘于形象结构或色彩组织的艺术效果。美可以不漂亮,但漂亮的一定是美的。
关于抽象美中,作者认为抽象是无形的,是形式美的核心。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似与不似的关系。在绘画中,那些形、色、虚、实以及点、线、面等几何体的相结合,都是抽象的美感。
作者还讲解了油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和相同,油画是要远看,中国画是要近看,二者都讲求笔法。不管是油画,还是中国画,都是为了表达美感,对于美感要不择手段,就是择一切手段,不同的美感要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
在摄影和形式美,作者提出主要学取景和构图。摄影不仅仅是照像,它也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美之力的文理很多,这部分内容,我只能大概讲解一点感知。
第二部分“画外小品”的内容主要是作者的散文随笔。吴冠中先生自幼喜爱文学,作画之余写的散文,这些非常优美,想像力非常丰富,幽默且风趣,简直可以和他的画作相媲美。他的写作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古诗词等一些让文章增添生动色彩的手法。他描写“白桦树上长着眼睛,那眼,只有弯弯的上眼睑,没有下眼睑,是秋波,悄悄窥人。”描写”残雪”,比喻成癞子头及被遗弃的孤儿。
他描写的事与物,常常用绘画的角度去描绘,比如“墙里秋千墙外道”,我并不羡慕“墙里佳人笑”的欢乐,倒是爱墙外道上欣赏高墙,或平直、或缓缓曲转、或素白、或纯灰、或刚劲挺拔、或妩媚动人,身段与风韵名异其趣。”
他描写静巷,写道“我从巷口到巷里出出进进往返组织画面,用自己的眼来吻故乡的墙,自己的脚印留在小石路上。”
这部分的散放也是极其精美的,跟他的画一样,非常惊艳。而我也只能简单说一些。
第三部“忆往昔”主要是吴冠中先生去实地写生的游记散文,有乌江、井冈山、巴黎、贵州、五台山等一些名山名水的写生,作者为了绘画,走遍名山大川,不畏艰难困险,跋山涉水,去实地写生,说明他对绘画的敬畏和真诚。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去挖掘美,然后再表达出美。
通过,这本书,让人了解到什么是美,美感从哪里来,怎样能获得美感,让人明白了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以及什么是抽象美,抽象美又表现在哪里。绘画讲究起承转合,同样文章也讲究起承转合,文章里可以有画意,但绘画中画意却不一定能表达出文意。不管是写作,还是绘画,都要以生活为来源,从生活中寻找美,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过情趣丰富的生活。
最后,这本书的最大收益是,让我读懂了吴冠中先生的一些画作和创作思想,另外让我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要学会细致观察,要学会善感,学会抓住美感,从生活中去挖掘美。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心得,我自己认为呢,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去读的,我的分享也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