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在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书画中一直深受欢迎。古人爱蝉,他们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既能在地下生活,又能羽化飞天,因此把蝉视为高洁、通灵的象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图片发自简书App
蝉受欢迎,于是古人将美玉雕琢成蝉形,形式多样的玉蝉应运而生。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一、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二、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三、含蝉,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喜欢蝉儿,画它画了一个夏天,秋风将至的时候,一只蝉儿来到了我的窗前,我想那是与我来道别,来说再见!
如今已是严冬,北方处处天寒地冻,蛰伏在地下的蝉儿想必不觉得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