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从“粮食”到“食物”再到“大食物观”,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观念转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观念创新,背后更是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
“大食物观”之“大”,对象在于“大食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跳出传统的“粮食即食物”的观念,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全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大食品文章,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在大食品上持续发力,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大食物观”之“大”,内涵在于“大营养”。大营养是对传统意义上的食物营养含义的拓展升级,将食物所能提供的价值元素,与慢病康养、免疫力调节、食物品质消费升级、全民营养大数据等新兴需求、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1986年,菌草技术横空出世,“以草代木”培育菌菇,全国一年就可以少砍树2000万立方米。小小的菌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支持下,走出八闽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植遍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被海外人民称为“致富草”、“太阳草”、“中国神草”。1990年,来自宁德的刘家富带领团队实现了百万尾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而后大黄鱼养殖生长速度慢的难题也被攻克,硬生生把大黄鱼从“灭绝”边缘拉了回来,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餐桌。2021年,“圣泽901”等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结束公示,正式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打破了国外对白羽肉鸡种源的长期垄断。
“大食物观”之“大”,目标在于“大健康”。践行“大食物观”,必须顺应“大健康”时代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在保障食物品种丰富与数量供给的基础上,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供给,推动民众食品消费结构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成功转型,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化、生态化的膳食新需求。
心怀“国之大者”,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奋进新征程的步履就会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