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午休,正要进入梦乡,突然听到儿子的哭声从他嘟嘟(姑姑)的房间传来,一咕噜翻起身去看个究竟。
把他抱过来:“好喽,跟妈妈睡。”他还是哭,一边哭一边说:“嘟嘟睡。”只好让他姑姑抱去,然后他立马就不哭了。我沮丧地关门,回房间。
刚才吃完饭、午睡前,我在洗碗,他爹给他冲了凉后他就跟姑姑去了姑姑的房间。后来听到他喊“妈妈妈妈”,还小哭了一阵。我只是在厨房里回应了一下:“诶,妈妈很快就好了,等下就去陪你。”
可是等我忙完,他已经在姑姑的怀里睡着了。于是我回自己房间午休,再后来就是刚才那一幕了,不要我抱。
躺在床上,我一直在反省,这两天是周末,刚好奶奶回老家了,所以我要做的家务就多了些,不能持续地陪儿子,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所以他更倾向于选择能持续陪他的姑姑。
昨晚也是一样,吃完饭,他爹带他洗澡、睡觉,我洗碗、拖地板,等我洗完澡儿子已经睡着了。只能看着他的脸蛋懊悔为什么又没时间陪他。
对我来说,陪儿子比任何家务都重要,可是当两者相矛盾的时候我却大多选择后者。家务可以等,但儿子需要的陪伴却等不起。
那为什么我不在儿子需要陪伴起码是入睡之前把家务做完呢?
我应该设置一个终止时间,尽量在那之前完成安排好的任务,终止时间之后的空闲,就是我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
解释有助于理解,这让我想到“教学相长”。作为一线教师,太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了。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知识肯定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相对比较简单,而要知其所以然就难多了,它必须经过理清脉络,弄懂前因后果才能达到。所以对于比较难的知识,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并解释出来,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比单纯的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要好,因为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而对于老师,教其实就是学的过程。要学着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学着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三
穿插练习其实就是为了避免思维定势。在学习心理学上,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会形成障碍,想要避免,就要及时接触不同的事物或问题,以开阔、活跃思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参考书《学习之道》,作者巴巴拉·奥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