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文章传遍全网,引发热议。通篇读罢,是一武大的选调生因工作环境不达预期而决意离开,全文措辞偏激呻吟,不掩其自视甚高下的懊悔与不甘。虽然网友对其措辞中的不妥之处口诛笔伐,但在其离职后,更应反思的是事件背后蕴含的社会问题。
5月29日,新京报发表《武大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该反思的还有“上岸思维”》对该事件进行评论,直针时弊,深刻透彻的点明了此事件所反映的问题:
一是当今社会“上岸”思维盛行,一定程度上裹挟了青年人择业观,导致公务员群体内出现了大量“人在心不在”的问题。当前年轻人择业时对公务员趋之若鹜,伴随着上一辈人对公务员职业的误解,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对公务员岗位的过度神话。这也就促成了当事人在明知人岗不匹配情况下,不得不面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劝说,最终只能不情不愿的奔赴一个饱含偏见的岗位,这是她悲剧的源头,更是她在面对“神话”的岗位砰然落地后破碎感的来源。
二是大量就业者对体制内的工作认知严重不足,无法深刻理解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体制内大量“人岗不匹配”的问题。本事件的当事人可谓典型,和每一个从未接触过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一样,她仅仅将其当做了“一份工作”,这就难免采用过于世俗化过于功利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职业。这种心态在未实际就业的学生中最为常见,也就导致了诸多学生在参与工作前未作好心理准备,在到岗后却对体制内的组织约束和奉献要求“水土不服”,纷纷离职。将这样的现象归结为眼高手低或是不知足并不妥当,解决信息的偏差和错位才是关键所在。一贯的将体制内工作做成黑箱系统,神神秘秘,不可言说,不入不知,无人言明,只会导致人才大量涌入后大量流出。
三是新京报在最后点出的人才浪费问题,虽没有深入论证,但中国人民大学聂辉华教授以“斯坦福博士就任乡镇公务员”事件与本事件作比,对资源错配、人才浪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同时嘉峪关市市委书记刘永升于6月3日在《学习时报》发表《年轻干部要以实际行动为党履职为民尽责》,在文中对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条件进行了深刻论述,点明了党和国家对落后地区的干部怀有着更高的期骥,对于年轻干部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刘书记履职经历,其一直扎根西北,52岁主政嘉峪关。对西北地区干部的客观工作条件认知不可谓不深刻,对年轻干部思想的了解洞察不可谓不透彻。哪里能吸引人才,哪里能留住人才,大家自会用脚投票。
5月30日,武汉大学作出回应:“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希望这位同学经历此事件后,能真正成长、担当有为。”除去屏幕后汹涌的网络民意和个人媒体极尽所能的口诛笔伐,嘉峪关政府、武汉大学乃至整个体制均对此事保持了足够的谦抑与宽厚。
道阻且长,就让花成花,树成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