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被很多人喜欢,我也一样。其鲜香麻辣,香飘四溢,最主要的是喜欢那种热气沸腾的感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很是开心。
在火锅没有进入我的生活的时候,那个年代很流行吃麻辣烫,路边摊上一到晚上就成了麻辣的天下,一个石灰灯,两把长条椅,一个长方桌和一个流动的手推车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店面。那样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就是麻和辣,更多的是因为流行,人们都去吃,我就会觉得味道很特别,很好吃的样子。
后来,差不多九岁的时候,商店里开始有卖重庆小天鹅的火锅底料,人们就开始在家自己涮煮蔬菜和肉食,没有宽粉,就泡一些红薯粉煮食。拿着火锅底料的外包装,看着上面的配料,就在想是谁发明的火锅?
我想,成吉思汗对于饮食文化也是有着巨大贡献的,他为了让跟他征战南北的将士更好地储备作战精力,在宿营的野外与战士们围坐一起,在锅中煮食羊肉,配以蔬菜,用以去除身体的寒冷。这样看来,火锅怪不得被人们推崇,它的肚子里涮着各种食材,也盛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等锅开的时候,静静等待,互相讲述一种共知的情愫。
印象中,人们没有专门吃火锅的锅,于是就在电饭锅里煮,半天才能开锅,你一筷子,他一筷子,没两下就捞完了。我就坐在桌边耐心地等着锅开,实在想吃,就捞一块豆腐或者午餐肉蘸着碗里的料先对付一下肚子里的馋虫。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正好赶上等着锅开,一听吃火锅有点开心,更多的是好奇。我们一起等着锅开,还没吃两口,就被捞光了。结果,来人说,这是什么吗!还没有家里的烩菜好吃。我听到窃喜,这样他们就不用和我抢了,一个人美滋滋地继续等待锅开。结果那顿饭,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他们风卷残云一样,吃得比我还美。
到了初中,对于火锅依然有着持续的热情,火锅底料两三年间风起云涌,各种品牌的火锅底料瞬间挤满了超市的货架,一品红、德庄、大红袍、海底捞我们挨个品尝,清油的、牛油的、三鲜的、麻辣的。每次都要吃到肚皮开花,才要罢休。
每次吃的时候,爸爸就在一旁负责打捞,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碗里夹肉添菜,他喜欢看我吃,我边吃边怪他夹得太多,完全没有了品尝美味的乐趣。他就瞪着眼睛,然后自己吃,没多一会儿,又会抢着给我们捞,貌似他喜欢为我们服务,我们吃了就好像他吃了一样。
到了后来,我只要回家,爸爸就会嘱咐妈妈,我女儿要回来,赶紧准备,给我的女儿做火锅吃。妈妈就会去市场采购吃火锅的东西,一进家门,桌子上的锅碗备齐,丰盛一片,洗了手,就欢喜地吃起来。爸爸依然负责给我们捞,他在吃火锅前总会吃块苦豆饼,那饼是妈妈做的,味道自然不用说。他随便吃两口,到后面煮上一碗拉条子,就心满意足。因为爸爸不喜欢吃辣的东西。
说到辣,我真是嗜辣如命,觉得辣椒的味道是最好的,大学时代,火锅店已经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同学之间最好的聚会宴请都是火锅。东方宫、大红袍、刘一手、名流、可兰还有学校周边的那家人满为患的小火锅,都是我们青春的记忆。记得有一回,把火锅里的灯笼辣椒打包带回,夹着大饼当早饭吃。现在想想,可真是馋猫,这样的经历以后也不会再有。
学生时代总是会饿肚子,最幸福的记忆就是在口袋紧张的时候正好有人请我和好朋友吃火锅,而那个请我们吃饭的人也成了我们的朋友。于是,那家大红袍自然也就成为了我们常聚的地方。
关于火锅的记忆,就好像它的味道,总会让人想起来就会觉得熟悉。而有些关于火锅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远去,每一口火锅都煮着一个小小的故事,后来火锅店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比如德庄和大红袍。当然也有一个叫金芙蓉的火锅,历经岁月洗礼,仍然一直开着,想想和好友找那家店,也是一个好玩又辛苦的事情。
以后,对于火锅的痴迷到了一种境界,火锅的汤料也有不断的更新,番茄、野生菌、海鲜、酸菜很多种口味,又有了九记、蜀九香、海底捞和鼎火锅更多的门店,鼎火锅的辣让我不再对辣有了戒备,那种特辣让我的脾胃更加喜欢温和的味道,以后都以清淡的微微辣为主,顶多放几粒小米椒来慰劳一下唇齿和舌尖。吃过的最好的火锅,还是家里煮的火锅,那是一种团聚,温暖的记忆,味蕾在家人的温情下完全盛开,更加充分地吸取着食物里的营养和味道。
现在,我仍然爱吃火锅,那里有妈妈系着围裙准备的样子,有爸爸逗我开心的样子。火锅里,煮着的是满满的爱和祝福,还有家人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