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唐遗少
上一篇 王爷的喜与悲(下)
已经无法确切地知道,尹阿鼠是否真的叫尹阿鼠?但有一点却很清楚:当他带着下人冲出门去,将正要路过的文弱书生杜如晦揪下马来,翻过来复过去狂扁时,远在秦王府的李世民一定心痛到极点。
英勇执着的杜如晦与敌人展开激战,而不幸也随之发生:他的一根手指被打断,不过万幸的是,聪明的脑袋依然完好无损,他依然可以为李世民开展科学高效的工作。从这个角度讲,在遭受群殴的情况下,杜如晦仍然具备较强的自我防护能力,并能够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必保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
有效的决断能力,成就了杜如晦辉煌的一生,成为了李世民身边的不可替代。
与之相比,尹阿鼠虽然获得了暂时的胜利,却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决定性的失败。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尹阿鼠最终属于哪种死法,甚至连他的女儿尹德妃(李渊晚年宠妾)的下场也只字未提,但是结果显而易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切尽在不言中。
尹阿鼠所凭靠的人是天赐骄女尹德妃,尹德妃所凭靠的人是天子真龙李渊,李渊所凭靠的人是天策上将李世民,李世民所凭靠的人是天之英才杜如晦。
鼠目寸光的尹阿鼠只看到了女儿背后的李渊,没有看到李渊背后的李世民,更没看到李世民背后的杜如晦,他在没有理清复杂依存关系的情况下肆意弄势,逆天行事,结果可想而知。
杜如晦,李世民的左膀子,与右臂子房玄龄合称“房谋杜断”,初唐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凌烟阁廿四功臣排名第三。
一个人宦海沉浮,跟他家族的仕途背景息息相关。杜氏家族给人的感觉是:人往低处走,水往洼处流,反其道而行之。
杜如晦曾祖父杜皎曾官拜北周开府仪同——正一品;从祖父(祖父的弟弟)杜果曾任大隋朝工部尚书——正三品;父亲杜咤曾做过昌州长史——正五品。如果按照一三五等速递减的官道规律,等待杜如晦的,应该是京兆杜陵(杜如晦家乡,今陕西长安县)县的七品县令。不过结果令人心酸,残酷的现实是:二十多岁的杜如晦到了当官的年龄,还属于没有品级的常调预选。
什么是常调预选?就是一些官员的子弟,到了当官的年龄后还没有官可做的,可以先在一个“随时进出”的队列里排着,等待“捡漏”的机会,也可以将它称作“官员预备役”,或者是“常调官”。
当然,作为一名官员后代,能在常调队列里排着等官做,总好过在大街上排着等施舍。从积极方面理解,杜如晦也是一个有一定“基础”,有些许“资源”的人。
俗话说“家常饭好吃,常调官好做”。隋朝的下级官吏调动频繁,只要坚持在队列中排着,迟早能当官。运气好的话,弄个七品县令也不是不可能;运气差点,八品县丞,也说的过去;再不济,做个九品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只能说凑合。
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这是时任吏部侍郎(级别相当于今中组部副部长)的高孝基,在常调队伍中招聘时,对杜如晦说的第一句话。当时吏部尚书牛弘与另一位吏部侍郎裴矩,将有关官员任免的大事小情全部扔给了高孝基,几乎成了甩手掌柜,因此高孝基成了人力资源部门事实上的一把手。能得到一把手的赏识,杜如晦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他的仕途应该一片光明。
但善于剧谈(会讲话)的高孝基紧接着来了一句: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耳!意思是:先给你一个小官做,别嫌薪水少啊!而且千万别着急,先在基层锻炼锻炼,是金子,迟早会发光!
高孝基说的“卑职”,到底是什么?究竟在哪里?
在山东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
高孝基准备让杜如晦做滏阳县的九品县尉,他认定杜如晦有应变之才,想为杜如晦搭好第一阶官梯子。
让一个居住在陕西长安县的有志青年,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磁县做九品微官,高孝基搭的这个梯子,又短又窄。
孩子升初中有电脑派位,即使再随机,也不过半个小时公交车程;对于杜如晦来说,通过常调这台“大电脑“的随机派位,竟被派到了千里之外的磁县,坐高铁过去,也得四个小时。杜如晦听到任命之后苦笑连连:高大人,你不但善于剧谈,还善于扯淡。
既然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薪酬待遇,也压根没打算许以高官,高孝基为何会对杜如晦赞赏有加?
你可以理解为招聘领域内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
事实上,高孝基对刚入仕途的房玄龄也是赞赏有加: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我见得人多了,从来没有见过(像房玄龄)这么牛的人物!)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在我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他大展宏图了。
高孝基的第一句话永远在拔高,第二句永远是补刀。不过家底丰厚的房玄龄听了高孝基“过山车”式讲话以后,压根没往心里去,而没落家庭出身,寒苦了半辈子的杜如晦坐车过山之后,却不能不往心里去:好不容易等到了差事,县尉即使是棵烂稻草,也得去抓,要不下半辈子只能继续和锄头打交道!
郁闷的杜如晦挑选了一个阴气沉沉的日子,毅然离开家乡,奔赴滏阳。
可是仅仅过了几个月,杜如晦便毅然辞去县尉职务,回到杜陵——既然现实所得远远低于事先期望,我杜如晦宁肯回家吃糠咽菜,也不愿为政府打小工!
大业中(公元611年左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短暂思考之后,杜如晦选择了放弃,将人事关系档案留到了滏阳,直接拍屁股走人。作为“潜逃”官员的他非常清楚,这一行动将彻底断送他继续在隋朝仕途上行走的任何可能。
三国时期,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经不起刘备三兄弟的死磨硬泡,放下锄头,离开家乡,去开创未来;差不多年岁的杜如晦受不住隋朝官场的乌烟瘴气,回到家乡扛起锄头,继续开垦土地。
难道他对仕途彻底灰心失望?难道他彻底忘记了祖先曾经的荣耀?
不,他在用自己的远见卓识,赌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精明的人看形势,聪明的人看趋势,英明的人看大势。杜如晦是聪明人,他看到表面歌舞升平的隋舟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不久以后,一定会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杜如晦不是许文强,也没在上海混,可是几年之后的他,竟也淘尽了世间事,混作一片潮流。转千弯,转千滩,似大江一发不收。
这个转折点,就在公元617年的冬天。
寒冬已至,李渊父子带领二十万大军,攻占隋朝首都长安。杜如晦得知后,放下手中的锄头,走出门去投奔。同时,已经投奔李世民的房玄龄也在同一时间,走出门来观望。
房玄龄有个“毛病”:在唐军攻取一处地方之后,他便开始到处乱逛。当然,天生怕老婆的房玄龄绝不会趁着出去遛弯的机会偷窥胭脂粉扣,他是在替李世民搜罗人才。
如果有缘,今生必定相见。房玄龄与杜如晦分别走出门,邂逅于午后十分,相谈至深夜零点,相交于黎明时刻。
杜如晦瞧上了房玄龄的“才”,房玄龄看上了杜如晦的“能”。在房玄龄的大力举荐下,杜如晦成了秦王府的兵曹参军。
记室参军房玄龄是李世民的政治秘书;行军典签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经济秘书;兵曹参军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军事秘书;长孙王妃是李世民的生活秘书。
伟大人物的身边聚集了强大的秘书集团,强大的秘书集团成就了伟大的人物。
这一年,杜如晦三十三岁。
文|大唐遗少
上一篇王爷的喜与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