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基于现实的考量
上一篇的内容扩展的非常多,这篇是整个系列的结尾,也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回归。
5.1-无人驾驶,还有点远
科技是往前发展的,车载研究的是为人的服务,而“无人驾驶”是指取代人,也就是说要取代司机。
其中很多伦理问题,之前看TED的时候,有讲过关于“正义”,边沁的实用主义理论,在无人驾驶中的判断实践,即牺牲少数人而救活多数人。但无人驾驶真的为了是解放所有人的驾驶注意力吗?
为特殊人群设计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我的看法是很传统的,牺牲注意力,会牺牲更多获得幸福的机会;而专注和聚焦,才会更容易获得心流的状态和人生。
但这个我是生活原则,有点远,虽然“懒惰可能是社会之光”,但其实真的很少有人去探究发明“无人驾驶”的原始理由了。
所以,我小小地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在未来,使不具备驾驶能力的人拥有驾驶能力,而往往指弱者,比如我们常说的:老、弱、病、残、幼,或者是孕妇(曾经同济设计考研快题中出过这样的题,所以为了复习,我也是会思考的,思考是设计师的必备技能)。
在我看来,当为这些特殊人群做“无人驾驶”技术,可能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社会的核心本就是追求平等。老龄化问题、城市单身人群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因为无人驾驶而变得不再让人畏惧。
等到未来,我们成为了孤寡的富豪/富婆(不然买不起车啊),万一还因为年轻人过于英勇奋斗,年纪大了反而缺断手断脚的时候,当生病需要社会支援的时候,开无人驾驶车,通过有残疾人呼叫系统来寻求帮助,可能还是有那么点尊严的,或许想想,未来,也没有什么需要害怕了,年轻的时候应该更英勇和努力地做一些不计较后果的事情。
特定条件内的无人驾驶场景
根据和滴滴司机的聊天(经常打到迪比亚的司机,为了学习而顺便调研聊天,哎,我好拼),很多司机都认为:
1)中国的城市人口密集度还是很大的,不太适合无人驾驶,除非有特定的路段和区域;
2)就算是无人驾驶,也是一定会有司机的,因为还是需要有人关心车体的实际情况,并解决,特别是电量问题
3)根据行驶目的看,无人驾驶是载人还是载物呢?特定人还是不特定人呢?是不是其实高铁就能满足很多需求了?比起无人驾驶,高铁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综上,在中国城市的大马路上驾驶着的司机们比科研人员有更冷静的现实观点,所以所,目前来看无人驾驶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基于现实去考量,解决怎样的问题。在我看来,一定是为了解决人做不到的事,高于人本身的能力,比人做得好,不然何来替代人的注意力一说呢?
5.2-电源对车载系统的影响
能源问题其实是世界问题,一个单纯的设计师,我实在说不了什么长篇大论,也没做深刻的研究,但是电源一定是电动车的核心了。
关于电源与车、与车载软件,我的思考是:
- 过复杂的车载系统是不是更耗电?
- 当一辆车的电池报废了,不能再继续充电和可持续使用了,车载软件记录的是这个用户的所有人机交互模式和使用情绪的记忆,是不是可以再另一台车上复现?,好比iPhone7电量不行了,换iPhone11。
- 新车与旧车的系统中存在差异的话,要通过什么方式去嫁接?好比iPhone不想用了,换个华为?
在手机上遇到体验的问题,同样会在车上复现,而现在不能解决的,未来也是需要解决的。
最好的结尾
车载设计初探五篇,到这里有个小结了,对于每篇的思考和结尾都在大纲里汇总过了,总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结尾没有结尾,或许是最好的结尾吧~
全篇汇总:车载设计学习与思考(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