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高尔基,相信很多人会有一种很熟悉的情绪,但若继续问高尔基是谁,他的原名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用一种迷茫的脸回应对方。正如我前几天偶然间被问到这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是:高尔基难道不是原名么?而后在了解到高尔基只是笔名,原名为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这个事实后,才发现自己对高尔基的了解其实只是浅薄的皮毛而已。认真想来,这个社会中,有太多次用自己的主观印象去看待周边一切的经历了,自认为很了解这个现实,其实依靠的自己以为的记忆而已,而这些浅薄的记忆会令我们不断的陷入一个怪圈,换句话说,有太多的人在用自己的思想去为难自己。这种对自我思想的觉醒和认识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才能够意识到,而读书能够加速我们走出怪圈的速度。
在读高尔基三本自传其中一本《童年》时,笔者自己便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当然这种自我认识在初读时并没有发现,毕竟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想法是这本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地位,无论是列宁还是鲁迅先生对高尔基的作品都是极力推崇。这个疑惑可以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细细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应该就像是书中形容的各色人物一样,用自己的思想去评判自己接触到的所有事,最终发现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原来这个社会有自己的环境啊,作为个体的我只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最突出,对比性最明显的两位应该就是“外婆”和“外公”,极为吝啬自私的外公是如何与慷慨善良的外婆生活这么多年,但若是仔细将两个人相处的细节仔细阅读,也许会找到答案。例如在外公破产,将外婆赶出去的时候,两个人之间发生的对话。
家里的一切都分得清清楚楚,今天用外婆的钱买菜做饭,明天轮到外公的家里买食物。每次外公买的东西要差些,外婆总要挑些好肉,可外公买的全都是没人要的肺、肚之类的内脏。
茶叶和糖也是各归各管,但煮茶的茶壶是共用的,外公常常会大惊小怪的叫起来:
“等等,让我瞧瞧,你放了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撒在手心,一粒一粒的数,说:
“你的茶业小,我的大,所以味道才会浓,你得多放几片。”
外婆倒茶的时候,他盯得紧,确保两人的茶一样浓,杯数也要一致。
这种吝啬到极致的行为在小主人公看来可恶又可笑,而外婆却一笑了之。第一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只是感觉到奇葩,对外公吝啬的鄙夷以及对外婆淡然的钦佩。而在深度这段话,并结合之前文章内容分析的时候,发现外公和外婆都是很复杂的很矛盾的。这种矛盾可以说贯穿了整本书,每一位人物都很可恶,但是每一位人物都有闪光点,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而认识这一点并不容易,以《童年》为例,正如在我初次浏览时候所想,这本书所有角色都是这么的令人费解矛盾,为何它能收到这么多人的追捧。这些人如此的粗鄙可恶,最终的结果不是罪有应得么?可是隐隐约约,我又知道,我自己对他们是很同情无奈,但前者的观点令我忽略了后者轻微的思绪。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不断的通读这本书的序言,不断的回忆文中每个人细节经历的描写,同时反复阅读书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话,然后发现,其实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我的所思所想。
之所以有疑惑,之所以有矛盾,原因在于作者本人也在最社会的现象进行思考,小主人公阿列克赛面对亲人的野蛮和善良,本身也在痛苦和纠结,想逃离家庭,但是又不舍得亲人,而亲人与生具有的羁绊和因贫穷生活产生的野蛮都在不断的令阿列克赛在思索。正如我在读书的时候不断的询问为何这些人会这样,答案只有在不断的探索才能够找到,探索的过程是漫长的,但若是令自己沉浸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便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也是无穷的。
正如高尔基的经历一样,在初始入学的时候是厌恶读书的,大人们的行为令他感到痛苦,他甚至感到“读书”会令自己不断的像“大人们”靠拢,但经过在社会中的生存才发现,其实读书是一种手段,一种能够解决自身疑惑的工具。
读书是一个不断解决疑惑,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带着问题读书能够让我们不断思索,然后跳出固有的思维圈用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应该就是成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经典的书籍是需要反复咀嚼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了社会的本质便会在大环境中知道自己的方向。《童年》相对我们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虽然社会黑暗、国家贫穷、人民愚昧,但战斗国家的俄国百姓依旧想追求光明,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社会上挣扎,也许最终不一定能够成功,但希望本身就是美好的。
无论我们正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社会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只有时间能够换来经验,社会是一个不容易被改变的结构,读书能帮我们了解社会,提高寻找答案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