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说守好自己本分,别去想七想八,是只蛆,就安安静静地变成苍蝇,守在厕所,不要去羡慕蝴蝶眼里的万千世界,刻板印象下的结局论使人发怵,那种无力反驳,徒劳无功的局面使人发丧。
所以我很好奇最近老被提及的丧文化,在自己粗鄙地看来,丧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环境背景下,自己做着无效无用的事,却因无法改变生活现状,或是与他人比较,对未来结局的刻板印象,种种原因产生了许多焦虑,面对这些焦虑妥协下的丧,死亡作为生物终点事件,焦虑也是无可厚非的普遍存在着,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因其具有解构性的特点,有些人想解构当前用物质生活富足定义下的成功,即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也是表达自己对生活本质的反抗。当然前者是真丧,很容易使自己生活进入一个郁郁寡欢的莫比乌斯环,而后者的丧在一定程度还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因为这些人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他们不会一直丧下去,而是会在某些关键时机进行自我激励,丧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能一定程度用自嘲,稀释焦虑,另一方面能提高对人生危机的接受能力。那丧文化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我看来是得益于自媒体的发展,抱有相似生活态度的人聚在了一起,对彼此看法的相互认同,使丧的生活态度集体发声变成了丧文化,当然发展起来的前提还是丧的人的基数在不断地变多。那丧文化本身的利弊呢?我感觉是因人而异,接受的人把它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去处理自己生活,不能一直丧,而是要把握好丧的时机,从中提高自己的生活体验;乐观面对生活也是一种选择,看清生活本质,还热爱生活,是多么的个人英雄主义呀,没有哪一种固定模式能使所有人都轻松推动西西弗斯的巨石,在这上山下山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千万别为他人影响,也别贩卖焦虑,跟风只会吞噬自己独特的灵魂,就像束缚与自由,束缚时焦虑着未来的种种,自由久了又缺少前往彼岸的动力,归根结底,生活是要自己选择,抱以何种态度,自己负责就好,可以考究别人的意见,但一定别轻易听信一个不幸福的人,跟你大谈阔论该如果幸福!
听腻了这些宏大叙事,还只想花点时间,静在房间一隅,回归生活本质,毫无意义的欲望也许是舍本逐末,但因果之间的路还很长,当不了画家并不影响其感受作品的魅力,如果能在过程中悟得一点,代价很低,哪怕乱涂乱画,也是习得自我宣泄的一种方法,所以对生活究果,而去打磨自己如何接受结局,不如自由体会活的过程,可能果不会变,但生活的路宽了,当不了蝴蝶,总还是能以蝴蝶的视角嗅花朵,触世界的,那些害怕跌落成疾的人,终究还是心里少了股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