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在沉浸读《红楼梦》时,读者能想象出不同的丰富面容。
01.可现实生活中的红楼人物造型让人有点欣赏又有点落寞无奈
我以前看到《大观园》的大台毯,织着刘姥姥进大观园、贾宝玉观棋、林黛玉 重建桃花社、四美钓鱼等故事内容,锦面上呈现十多种颜色,绚丽多彩,精美异常。许多观众围着《红楼梦》人物皮灯,仔细观看林黛玉 闲逗鹦鹉,黛玉袅娜多姿,鹦鹉学舌的趣态,都刻画得维妙维肖。可就是不像我读红楼梦时所想象的人物形象。
读红楼时,读葬花一节,能感受到梨花的性情比较喜欢幽静,如酥的春雨湿透繁英。我爱石头记中的林黛玉 ,一面吟着葬花诗,一面悼花伤己。读时,能想象着:梨花步向你走近。瞩望春步履维艰的跋涉,在霏霏雨雾中仍行进靠拢。梨花是惦着清明的日子,还是去崖畔约会那一株桃红。
读着葬花吟,感受到这古诗词中那么多因怕春离去就制造出纷纷扬扬离愁别绪伤春泪痕。每一瓣落花凋零,都在林黛玉 葬花词中找到了归宿。可现在看到的与我读时有着些出入。
我想这是因为:文学是“品”出来的。消沉时给我慰藉,迷乱时使我清醒;与她拥抱时,是与作者心有灵犀;与她握别时,给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空间,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任何诠释、雕饰。
02.而现在的电视是刻意于“栩栩如生”,却又难免鲁莽灭裂;一大堆演员的喧嚷躁动,搅碎了与作者心语交递的清幽;一个个逼面而来的特写镜头蒙太奇,使我失却了选择和回味的从容。
曹雪芹塑造了一个林黛玉 ,于是,每个人心中就都有一个各自不同的林妹妹——这是文学,“未嫁”的处女;导演选择了一个林黛玉,其实是把他心目中的那一个献诸公众,于是,大家只能共有一个相同的林姑娘——这就是电视,就是“嫁”给电视的文学。文学是写出来的,电视是演(或“拍”)出来的。文学写心、写情、写思想,写出无“形”而又无限的形象,几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状。而电视要拍、要演这些东西就只能“声形并茂”了。这就无形之中扼杀了读时的想象的空灵清雅。
03.现实的大观园把红楼中的大观园美剥夺了
无独有偶,现在我们天真地盖起了大观园了。前些时我兴致盎然去旅游。看到盖起的大观园很宏伟壮观,而且是按曹雪芹所叙述的方位格局盖的,按《红楼梦》所描绘的风景境界盖的。
难道这就是真的大观园吗?我坐在沁芳亭上呆想着。凡是看《红楼梦》的人,人人心中有个林黛玉 ,人人心中也有座大观园,有的朦胧些,有的清晰些。新建的这座大观园,是否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大观园呢?
我回忆我多年来的种种憧憬,与眼前的园子比较着。眼前新落成的部分:园门、“曲径通幽”大假山、沁芳亭、怡红、潇湘、秋爽斋、稻香村等处。在位置上、格局上、情调上,似乎总让人感到不是如红楼梦中的有韵味。
电视扼杀了读红楼的想象空间与空灵清雅
我读红楼梦,总是感受到,他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上投下了一些薄雾似的哀愁的影子。
贾宝玉并不就是少年曹雪芹,然而,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作者的确是寄托了他的欢乐和痛苦,理想和绝望的。贾宝玉,由于他的年龄和环境,由于他全部否定了他那个阶级的“上进的道路”,而且在同性之中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知己,他的丰富的感情就不能不倾注到一些天真可爱的少女身上,而且特别集中到林黛玉 这样一个从小和自己一起生活并且思想一致的女伴的身上。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她们,他以纯真的爱情爱她们。
然而,这样的小天地也是并不平安的。他时时从周围感到了压迫和威胁。第七十一回,尤氏笑他“只知道合姊妹们顽笑”,“一点子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合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悲伤的话透露出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可在看电视剧中却这种感受很不强烈!
04.中国的文化人,历来有结社集团的习惯,也留下许多趣话。
在《红楼梦》里,先有“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节,后又有“林黛玉 重建桃花社”一章,前后呼应,煞是令人赏心悦目。
如红楼中的社团,那真是心灵放飞的清雅。你看:那么多人在那儿抢着作诗,贾宝玉抢不上,连林黛玉 都抢不上,因为史湘云和薛宝琴抢在前边了。这第一句诗是王熙凤起个头儿。王熙凤说我没有文化,但是你们必须拉着我,因为你们得跟我要钱。你们要钱,我必须参加,不参加等于是反叛,写得好,写不好,并不重要。然后她的第一句是:“一夜北风紧”,很大气,很从容,很老道,很通俗的一个话,路子非常宽,大家都说太好了。所以它是大观园青年联欢节,也是文学节,是少女节。
就是在痛苦之中,困难之中,压抑之中,也有这样雅致的最使人愉悦的文学社!可在文化自信的现代,我们怎么了?
时下社会上也有一种文学社团勃兴的趋势,虽不敢说是宝二爷、林姑娘的遗风,但至少说明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一种自我满足趋向,也可看出文学青年们渴望成才、希求进步的意愿。在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文学社团中,有的的确为培养和造就人才,充实青年人的精神生活,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即文学社团的“滥”与“乱”现象。如现在简书里的,有的文学社团失去红楼梦中文学社团的美感!文学被功力与商业利润绑架,我们的心灵栖居地安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