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是表面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孤独。” ——刘同
01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尤其是高三这种高强度,压得喘不过气的日子,让莘莘学子对象征着自由和快乐的大学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于是,刚上大学,很多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放飞自我,毫无约束。
“上课?上它干嘛?翘呗!”
“参加志愿者协会?不去不去,那是个捡垃圾的活儿,还不如宅宿舍舒服。”
“哥们,今天帮我带个猪脚饭,我玩游戏就不出去了。”
这样子的情境,你会觉得在大学里很普遍。有时候,别人的三言两语,便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了同流之人,似乎不这么做的话,会被当做怪人而遭人排斥。
然而,总会有那么一股清流,他们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说闲话,默默无闻地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却不为人所理解。
于是,这一类人,在大学这种集体主义比较强的环境里面,无形之中,就被贴上一个不合群的标签。
02
我一个大学舍友,小Z,就是这样一个人。起初,我们刚开学那会,宿舍四个人经常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回宿舍。每天晚上的卧谈会,聊的话题满满都是我们对大学生活的遐想和向往。
原本以为,我们四个人会一直这么团结下去,天长地久。后来,我们被随心所欲的大学生活冲昏了头脑。
从一开始强撑着精神上课,到明目张胆地睡觉和玩手机,我们的座位从教室前排慢慢挪到了最后一排。
唯独小Z,一直坐前排,每次坐得像根坚挺的柱子一样,认真地做笔记,积极回答问题。
后来,我们开始翘课,每次课上到一半,我们便溜回宿舍,或者是去小吃街聚餐。
然而小Z,即使上完课,也留在教室里学习,等到饭点才去学校食堂吃饭。
结果,可想而知,小Z的生活轨迹,就像被火车的道岔推到另一侧,和我们这些只愿意处于舒适区的人,交错开来。
于是,我们开始对小Z产生了排斥。我们的微信群,由原来的F4,从此多了个三人行。当我们在玩游戏开黑,消磨时间时,小Z却每天在泡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03
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问小Z:“你干嘛这么拼命学习,跟着大伙一起玩不好吗?别人都在说你不合群。”
小Z神色自若,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才坦白了他的想法。
原来,他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自己的学费是父母辛辛苦苦打工挣的,他想在期末考个好的分数,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抱歉,我的人生没办法像你们这样挥霍,如果你们觉得我不合群,也无所谓。”他丢下了最后一句话,匆匆赶回图书馆去了。
那一刻,他的形象在我心里突然高大了起来,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像是被震塌了一样,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原本以为,只要随波逐流,我们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更好地融入集体。
其实,我们只不过是他人身后的影子,一直在为他人而活,因为一两句话就盲目跟从,却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们太在意他人异样的目光,害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以至于畏手畏脚,不敢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拥挤在人群中,看到的是人头攒动里的日出,却忽略了自己喜欢的,其实是独自一人仰望星空的自由和畅快。
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 ——莎士比亚
04
后来,小Z在大学参加了艺术团,每一场大型节目的主持都有他帅气的身影。同时他也是乒乓球队的队长,在比赛中带领着队友驰骋球场,意气风发。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年年拿到大学的励志奖学金,毕业后,收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研究生生涯。
其实,他并没有不合群,只是他合的是优秀的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选择了颓废和堕落,我们只是抱成一团的井底之蛙,殊不知天上的鸟儿,也有翱翔的同伴。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做选择的时候都应该跟随着自己的心走,不要成为他人的跟屁虫。
没有人会一直陪你坐到终点站,该说再见的时候就不要犹豫不决。有些路即使再难走,也必须一个人摸索前进。经历了孤独,我们才懂得什么是成长。
“世界太大,人会迷路。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徐大乐《一个人的朝圣》
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你可以在这里尝尽人间百态,感受到人情冷暖。勤奋的人在努力拼搏,也有懒惰的人在醉生梦死。至于想做哪种人,全凭你自己。
我认为,每一个上得了大学的人,不论智商高低,学校好坏,起码作为一个思维健全的成年人,在十字路口前,要有自己的选择,并且学会对自己负责。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