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获悉袁隆平先生的逝世的消息,我们全家人非常非常伤感,因为我们的舅舅魏泽颖和袁老先生源远流长的关系。于是在我们家族群里的每个都抒发着对两位前辈的怀念。和对袁隆平先生的感恩之情。
看群里亲戚们写的的这些点点滴滴,比看网上那些空大的套话要感人得多。这些平凡小事却彰显袁隆平先生的优秀为人。高贵品格。感受着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深意切。那种在骨子里的相互认可,相互欣赏的人间大爱。
这是节选几段以作留念之。
魏泽颖的儿子,魏礼说:
父亲魏泽颖走后,袁隆平对母亲李快颜女士很是很关照的。
记得是九十年代初期,有一天,袁隆平下了飞机就直奔我家看望母亲,并送上一千美元。那时候美元还是很稀有的。不过,母亲没有要那笔钱。
袁老对母亲的最大帮助,就是09年前后帮母亲要回拖欠的医药费。
那几年,母亲所在的工厂效益不好,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一拖三四年没有报。
母亲很着急,找到了当时已是省政协副主席的袁隆平。恰好当时衡阳市委书记与袁是老乡。袁与市委书记沟通后,事情以出乎我们意料的速度,迅速得到解决。袁老就是这样把我父母的事情一直当自己的事去办的,有求必应。
母亲晚年对袁老一直怀有感激之情。
魏泽颖的侄女说:
深切怀念袁隆平先生,袁先生一路走好!
知道袁隆平先生这个人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住在七舅舅魏泽颖家里,舅舅家经常有朋友来访,袁隆平就是从舅舅和朋友聊天时听到的。当时舅舅向朋友说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岛种杂交水稻,一年可种三季。辛苦但有很大成果。也知道袁先生回长沙探亲总会来看望七舅舅魏泽颖先生。
在随后的岁月里,袁隆平先生用他的成就获得了全世界的敬仰。我们也从报纸和电视上经常看到他。
直到上世纪末,我在协助妈妈魏泽明和姨妈魏泽纯两位长辈撰写魏氏家族的回忆录《撰史思亲》(此书已被长沙市图书馆收藏)
为其收集资料。在查找魏泽颖舅舅的资料时发现五十年代初,七舅舅魏泽颖到安江农校任第一任校长。上任时带去了四位年轻老师。其中一位就是袁隆平老师。因袁先生对政治运动不感兴趣,一心只搞科研。在那个政治第一的年代就遭人诋毁。有篇文章写道:当有人质问舅舅魏泽颖为何不把袁先生划为右派时,舅舅力保袁先生,夸奖他业务钻研精神。且专业能力极强。表扬他在各种刊物上所发表专业论文。由此可见,舅舅魏泽颖和袁隆平先生一直是亦师亦友关系。
舅舅魏泽颖英年早逝,袁先生不仅协助舅妈李快颜女士和湖南农业大学为舅舅魏泽颖举办了盛大的平反昭雪大会。还经常在百忙之中看望舅妈李快颜。给予问寒问暖的关怀。为她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好几次去看舅妈都带上红包等营养品。虽然作为老共产党员的舅妈没有收取红包。却给了我们全家温暖与安慰。更让我们对袁隆平先生怀有深深的敬意。袁老先生的好我们感恩无限,并将永记心间。
魏泽颖的儿子说:
@简单就好(红东)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就是父亲和袁隆平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你想哈,当年父亲三十几岁,袁隆平他们几个大学刚毕业,二十几岁。他们一起去创办一所学校,这不就是一个创业的团队吗?
父亲是学农的,算是内行,在业务上他们谈得来。父亲教过书,搞过教务。在办学执教方面,可以给他们以指导。更重要的是父亲为人谦和,从不摆所谓领导架子,他们也願意和他交往。在他们心目中,父亲是一位师长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官”。
我从来没有听过他们叫父亲“魏校长”,而是称老师。
2010年,为了母亲的事情,我去见过两次袁隆平,他说起父亲的时候,依然是魏老师如何如何。你看,连他自己都这么说,以致现在有一种说法,说袁是父亲的学生。其实不是啦,他们没有那种传统的师生关系。
魏泽颖的侄儿说:
俯身弯腰,袁公走好[玫瑰]一个时代的结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关心农业,只有真正种过粮食以后,才知道善待土地,善待粮食是这个世间真实的修行[合十]
……………
太多的感恩,太多的怀念。逝者不可追,怀念将永远,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您为中华民族所做著大贡献,我们世代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