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刘庆逊老师
1,智能时代,K12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刘庆逊老师深入思考了K12教育产品的本质。现场犹如mindblowing,醍醐灌顶。
其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高质量” 和 “变化之后的希望”。
前者,把K12素质英语赛道的非分数非量化教学结果,做了一个精确定义和量化;
后者,则解答了在素质英语教育阶段,家长为什么选择我们的产品。
这两点,都非常直接有助于教育者去获取新客户、提高续班率。
唯有一处尚存疑问:“数量:这个变化是不是客户需要的”
这个评价教育产品的好坏维度,似乎不太好理解。
2,如何创造并呈现这些本质变化?
刘老师给出的解答是,“分级体系”。
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定义了学生“变化”的若干维度的“分级表现”;
在产品交付的时候,交付者按照分级体系来努力执行;
在最终呈现的时候,也按照分级体系来告知家长。
传统的K12素质类教育,只要是非应试类、非知识类产品、非知识类目标,一直都面临难以准确量化、难以准确让用户感知的痛点。
而刘老师给出的解答,是把这一痛点从全感性、无量化,提升到了可分级量化,往精确量化推进了一大步。
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古人诚不欺我:一切难题背后的解决路数,一定是非常简单直接的。
PS:数学思维力,似乎在更高层的problem solving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3,教学课堂的模型&教学目的
在总结了教学课堂的大模型之后,刘老师对K12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进行了思考。
非常欣慰刘老师给出的解答与我们双师师训的《教育家启蒙》课程里做的《完美孩子》讨论,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都把单纯的知识点、知识体系,排在了孩子的学习习惯、方法、兴趣之后。
我们都强调在教育中,重视培养一个“人格独立、完整、身心健康”的孩子,而非仅仅关注教出“记住多少知识、掌握多少学科技能”的孩子。
进而,双师模式才显得更有意义:提升老师“教”的效率,释放老师“育”的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