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随机问一些人还是问身边朋友,“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看法?”大多回答都是“看不懂,越来越复杂。”是的。但这只是表象,实质是“一切都在加速”。
未来也在加速到来。
未来正在加速到来,你是想保持“强者恒强”?还是认为会“否极泰来”?还是感受到“凛冬将至”……
在很多人眼里,王煜全的《前哨》和隔壁的《卓老板聊科技》都太“硬”了,何况,前者怎么看也非通识教育,大多数人又不从事科技创业,你说有啥用呢?
在此,我不想标榜“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类大道理,也不说把精力投入到功利性的、可立竿见影的事上就是格局低,我只说自己到《前哨》的目的,就是我不懂,这个领域对我而言是一片空白。我恰好知道,人的绝大多数错误,都因为无知。
那可能还有人会问,你无知的领域多了,养猪你不会,探月你也不会,为什么要选《前哨》呢?是的,我也曾怀着这种疑虑,如今,我会很轻松地回答这不就是农业科技和航天科技问题吗,《前哨》都有涉及。
一年了,难免抚今追昔,那就从一次非常重要的认知升级说起。
一、一次非常重要的认知升级
以前,我比较偏文科,喜欢读历史书,了解到不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大多数王朝的衰亡都因为贫富差距拉大,接下来就是暴动,以惨烈的方式残酷地均贫富。可是,在进入热兵器时代以后,暴动成本太高了,贫富差距还是越拉越大怎么办?
贫富差距拉大的秘密被皮凯蒂揭穿了,在《21世纪资本论》中。他认为由于资本积累财富的速度大于其它投资的速度是常态,所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本大部头我没看,但这个核心观点我知道。
可是,这个观点有一个例外,是我接触《前哨》后才知道的——美国就是例外。这可不得了,我甚至有些恼怒,你提出一个观点,还得到那么多人热捧,却“无法形容”当今的超级大国,就像你卖给我一本“泡妞秘籍”后说追最漂亮那个书中套路均不适用,这书还有必要出版吗?
怒归怒,还是先看看原因——因为美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涌现,使得整个社会的财富结构不断重整,产生了很强的流动性。随着先进科技的扩散,整个社会的效率提升,财富被重新分配,贫富差距随之缩小。
这就不得了了,以往我只知道科技会让世界更美好,但要说科技创新能同时达成推动生产力和平衡社会财富两大目标,没想到。虽然美国的个例有可能不能说明问题,效果也还需要继续观察,但我们不妨大胆一点,假设科技创新的速度能够保持就应该乐观。那就只剩下一个问题,能不能持续保持?
我认为能。尽管有人认为当下科技进步其实是缓慢、停滞的,仅仅是半导体行业带来的局部进步,于是有人说“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但我看到,半导体行业突飞猛进带来了一个重大进步,人类运算能力的急速提升。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什么?是信息不同的组合模式。运算能力越强,我们就能尝试更多的组合。要知道,宇宙也就四种基本作用力,十几种基本粒子,一百多种元素,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此保持理性乐观呢?即使如KK所言,有些必须经历的技术“站点”是跨越不了的,但站与站之间我们可以跑得更快。
二、一张预先发放的通关证书
在变化来临之时,保底手段是你始终有牌可以打,但那需要一张“万能牌”;何不主动一些,在未来赶到之前,提前挣到一张通行证呢?这正是《前哨》给我的,此证高能,包括三个部分:
1、拨开趋势迷雾
所谓趋势,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走向。大家都知道顺势而为、借势用力的好处,只是一直苦于搞不清趋势向何方。其实趋势分为两种,硬趋势和软趋势,我和你都在变老就是硬趋势,你比我先老就是软趋势。我们需要找的,就是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硬趋势,一年来,我就找到了一些,简单说4个吧。比如:①万物互联,运算速度不断提高,网络带宽不断拓展,存储容量不断扩大,人与人、人与智能机器甚至普通物体的联系将更加紧密。②人工智能,如今的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数据,每天都在几何级增长,人工智能只会更聪明、更普及,继“智商”、“情商”两大热词之后,“机商”将会大火(机器智商——指一个现代人会不会与智能机器打交道)。③超级城市,有分析表明2025年前后,全球将有86.7%的人会生活在大城市或者城市郊区,而真正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会从一百年之前的绝大多数下降至百分之十几。别看我们现在考虑到交通、污染、治安等民生问题,认同城市化好处的同时又有些放不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太强了,挡不住的。④虚拟现实,这不仅仅是如今的VR、AR游戏,以及其它娱乐行业,那太LOW了,用“万物模拟”都不为过,一切皆可模拟,一切皆可在“平行宇宙”中先过一遍。
2、找准自身定位
很快,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会被机器替代,只有三大类人能过得不错,越快匹配越快适应的人越有先发优势。①创新者,由于依靠既有数据及其模型建构起来的人工智能这方面还很弱,所以探索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还得人来做;②领导者,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做多项因素交叉分析,特别需要能够从多个错综复杂的环境因素中找到发展规律,还能鼓舞带动大家一起干的人;③连接者,识人察人、能够包容、学会倾听、甘于奉献,不断通过自身协调加强团队信任度、凝聚力,积极促进成功。
3、用好高新武器
有了情报,干啥也知道了,接下来就是“出招”。①一千小时领先理论。这是相对于格拉德威尔“一万小时理论”提出的,即凡人到天才需要1万小时的训练。但在这个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年代,只要掌握了9000小时的基础知识,则只需再学1000小时就可以了,这对我们涉足新领域是极大利好。②新木桶理论。以前的木桶理论强调要把短板拉长。可如今是一个广泛、深度协作的时代,每个人都应专注于擅长领域,与人强强联手,组成一个新木桶。哪怕你个人短板很明显,也无所谓,因为有其他长板愿意跟你合作,故成功关键因素是拥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③积木式创新。以前说创新好像就是大企业主导,一群人、一个公司干到底,如今行不通了。有了“新木桶理论”的基础,就可以把不同要素之间如“积木”般的组合。总的积木式创新原则就是“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全球市场”,因为美国技术创新一马当先又百花齐放,中国大规模制造能力优势明显无人能比,全球市场需求巨大又乐于接受。
三、一幅把握未来的创新地图
春节期间连续十天的“科技十大话题”是我很喜欢的内容,从更宏观的层面建构起对未来的完整认知,让人走向未来不胆怯、不迷途。
1、科技与创新:一项科技能够颠覆一个产业,是判断要不要进行创业创新的重要标准。基本公式:创业基石=技术壁垒+产业变局。三个途径:①积木式创新,直接拿专利,进行产品化和市场化;②科技作支撑,我搞应用层;③科技推动社会行为转变趋势后,设计新的应用模式、业务模式。
2、科技与经济:科技对经济影响主要反映在中期和长期,中国在创新生态当中有制造业、市场、资金支持等长板,但暂未能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尤其是社会对科技的接受程度和实践水平城乡差距很大,科技人才储备不足。
3.科技与全球化:中国企业还处于粗放的并购阶段,对全球科技前沿脉络理解不够,战略投资做布局的能力比较欠缺。
4.科技与社会:科技平台扩容了普通人的上升通道,信息高速流通让个体可以迅速地、大范围地做出颠覆性的事业。有意思的是,科技改变了社会结构,推动了单身潮,同时单身反过来促进多样性,多样性又带动创新,创新又进一步带动科技进步。
5.科技与就业:目前为止,每一次科技创新只是改变了就业类型,并未导致大面积失业。未来,人类和机器相比不占优势的工作种类会消失,胜过机器的工作种类会增加。
6.科技与教育:基础始终是通识教育,并针对性突出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主要是三个导向:①未来导向,学习并掌握IT语言。②目标导向,让每个人从小锻炼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STEAM技能——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英文首字母。③兴趣导向,热爱才可能努力成为专家。
7.科技与城市化:在未来超大型城市化过程中,个人生活可谓人人在线、协作不断,社区生活则是线上线下各种社会活动会非常丰富,城市生活会加速向移动化、数据化发展。
8.科技与环境: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长远看雾霾问题一定能彻底解决,向污染企业征税和设立奖金鼓励大众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可齐头并进。
9.科技与健康:小型的医疗器械会大行其道,实时的医疗云服务会大面积发展,社区医疗因能提供更快捷且更个性化的诊疗将会复兴。
10.科技与未来:人工智能在短期内不会威胁人类。其实,人工智能和人的发展是一种相互驯化、共同进化,生产力、创造力、探索能力都会不断提高,那些善于利用科技、辨识科技对社会改变趋势的人,会获得明显优势。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