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
渐行渐远
——《目送》
2017年7月30日 晴
明天,是我爸的生日。
仔细想想,我好像从来没给我爸过一次父亲节。连一条短信、一句问候都没有。
如果非说作为孩子,我在父亲节的时候为我爸做过什么,那大概就是上小学时,每年父亲节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我的父亲”的作文吧。
上了六年小学,每年父亲节都写一篇,写了六年。一年级的时候,我写:父爱如山。六年级的时候,我写的还是:父爱如山。(对啊,父爱如山,因为山从来都不动嘛。)
其实,我小学的时候文笔很好,我在作文中歌颂母爱、歌颂老师、歌颂祖国,行云流水,经常被当作范文。
但是,唯有“父爱”这个主题,我不会写。
所以,这篇文章大概是我长这么大以来写的最走心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了。
我不知道“父亲”是什么。
我爸妈很恩爱,我的家庭很完整。但是,我真的不知道“父亲”是什么。
我的爸爸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
或许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缘故,我爸总是忙于生意,忙着挣钱,几乎不在家。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概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起,我对我爸的印象就是:一个偶尔回家啥也不干坐沙发上抽支烟看电视到点吃个饭的男人。
这也是年少无知的我对“爸爸”这个词的所有认知。
以致于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并不是所有的“爸爸”都是这样的,原来爸爸也可以像妈妈一样在家里陪我玩,送我上下学,给我讲故事。
没有人知道,我有多羡慕那些被爸爸当成“贴心小棉袄”的孩子们。
记得小学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我本来在教室门口等我妈来接我,等了很久等不到,就去校门口等。又等了好久,还是没等到人。我只好一个人回去。
那天真的是瓢泼大雨,路上没几个行人,只看到一个背着重重书包的小学生淋着雨边走边哭。
我肿着哭红了的眼睛,浑身湿漉漉的回到家。我那时候虽然很小,但是自尊心却很强。
我刚到家,就看到我妈拿着伞准备去接我。我不想让她知道我哭了。我假装若无其事地跟她说我等了很久都没人来接我就一个人回来了。
后来我妈告诉我,那天我爸买了辆新车,正巧那天下大雨,然后我爸主动请缨要去接我。
他把车停在校门口,也不去教室里找我,就干巴巴地坐在车里等。结果就没接到。
直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我都挺委屈的。
我有爸爸,但和没有爸爸一个样。
我曾经无数次在心里、在日记里责怪过他,怨恨过他。
但是,我还是选择与他握手言和,即使他缺席了我一整个童年和一整段青春。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心里决定和父亲和好呢?
是高中毕业,一人来到他乡上大学?
是渐渐长大、渐渐懂事,吃了苦,摔了跤,开始理解成人世界的不易?
或许都有吧。
因为我长大了,因为他变老了。
换了一个视角,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父亲:
他不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年轻时候的他,身材很好,喜欢打太极,还拿过国家二级武术教练的证书;
他不是一个不让我染发不让我烫头的古板守旧的人,他上学时留过长发,和朋友偷偷烫头发后来被爷爷大骂一顿;
他年纪轻轻就一人出去闯荡,在别人连县城都没出过的时候,他已经走遍全中国了;
他不是一个不懂浪漫的男人,他曾经为了追我妈,骑着一万多的一辆哈雷摩托(九几年),带我妈去看电影。
他.....
爸,原来,你也曾是个年少轻狂的少年。
电影《乘风破浪》中,邓超饰演的阿浪穿越到1998年,遇见了他年轻时候的父亲。
穿越到过去的他和他爸在一起,做了很多“傻事”。他才知道,原来父亲也年轻过。
年轻时候的父亲,有点中二,有点固执,是个“相信这个世界不会变,自己也不会变”的玩世不恭的少年。
看到徐正太站在灯下大喊“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那个镜头,我觉得,这就是我爸。
当影片的时间再次回到现在,从昏迷中醒过来的阿浪,睁开眼望着坐在病床上颤巍巍地拿着勺子喝汤的父亲,桌子上摆着他们一起玩过的“二十四点”。
他十指交叉,像父亲做了一个他们和人“谈判”时的动作,而父亲会心一笑,也做了同样的动作。
从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有“弑父”精神的韩寒最终完成了与父权的彻底和解。
我也是。
如果时光可以让我回到1998我出生前,我多希望见一见你年轻时的模样,我多想和年少的你一起喝酒聊天,在路灯下展望人生。
爸,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