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是民间传说的“龙抬头日”,也叫花朝节、春龙节。东北民间流传了一句古话:“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龙抬头”从科学的角度讲,与天文现象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以此来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之后龙角星就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东北“二月二”的习俗源于山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东北的“二月二”习俗有其他地区略有不同。
一、剪“龙头”。在东北,有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人们一般选择过完正月再理发。二月二那天理发,称之为剪“龙头”。剪“龙头”一方面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另一方面还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在给小男孩剪“龙头”的时候,还要特意在颈窝处留上一缕头发,称之为“狗不咬”或“龙摆尾”。据说留这样发型的孩子不闹人,还可以驱赶邪佞避灾,“好养活”。
二、煎年糕。煎年糕的习俗由来已久,据《明宫史》记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煎年糕即把发好的黍面压成片,再包上豆沙馅或枣泥馅,然后放到锅里用油煎炸。后来人们为了省事,用煎豆包代替。豆包是东北人传统的冬季常备食物。平常都是蒸吃,在二月初二,豆包蒸熟后,还要把它压平,再用油煎一遍,两面都煎得黄黄的,再做个酸菜炖肉粉,确实是一餐美味。煎年糕的饮食习俗,其意义在于祈祷一年之中谷物不起害虫。关于煎年糕,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通过这首民谣,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喜庆气氛。
三、敲房梁。二月初二清晨,人们一醒来,最先做的一件事是用小木棍或者秫秸敲打房梁。一面敲击,一面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敲房梁,大虫小虫不下房。”通过这些念词,可知这是与“煎年糕”一样,是一种驱虫活动。
四、圈灶。“圈灶”是非常古老的农村习俗。明朝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乡民用灰自门外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也就是说,早晨醒来,用灶内的草木灰到门外撒一条灰线,把房子和厨房圈起来,再把灰线引回到室内,绕过水缸最后回到灶门处。据说,这个用草木灰画的圈有两个作用:一是驱赶邪佞避灾,能把一切天灾人祸挡在圈外。如果家里有人出门在外,要在门口处留一个缺口,以免把家人也挡在外面。二是围住粮仓,钱粮不会外流。圈灶还要在灰线的内圈再浇一圈水,水从缸内舀出不能间断,最后再浇回到水缸内,这就是“引龙回”。有的人家这时还要燃放鞭炮,为的是把“困龙”惊醒,“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醒了,就会及时行雨。可保一年风调雨顺,物阜年丰。
东北的“二月二”民俗,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时,北方的冬闲已经结束,“二月二,龙抬头”提醒人们要抓住农时,适时播种;第二,祈雨,渴望在年初岁首有一个好的开头,一年之内雨水调匀,秋后能五谷丰登,仓园囤满。第三,驱虫,希望农作物有良好的长势,没有病虫害。第四,驱赶邪佞,祈求一家老小身体康健,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