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水星,主题是多面肖邦,从五月初核心阅读圈的成立、建立微信核心阅读圈群,在T的幕后推动,以及召集人徐娟的组织下小伙伴们共同合作,一起运作成立肖邦电台、诗歌社、以及两次“昆明精神分析公园”的大群讨论。没想到一场看似诗情画意的肖邦音乐之旅,最后却为我再次推开了西方音乐发展史、以及肖邦时期的西方社会发展的大门。去年的五月,我们因为梵高和莫奈而了解西方的绘画史,今年5月则是西方音乐史。而艺术的发展又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政治形态等等息息相关。
【今天的课程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1、 历史原来那么有趣,了解历史能让你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多面的视角去接近和了解事物,与此同时也让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历史也可以让我们探寻和发现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闪闪发光的智慧与汹涌澎湃的激情,以及从一场场灾难中吸取教训……
2、 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由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到欣赏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让我与古典音乐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我终于发现原来古典音乐是我可以去不断去探索和发现的领域。
3、音乐之于人的神奇
T:“音乐的疗愈作用,均匀舒缓的安抚作用,在唤起内在的某种节律,节律是一个善恶的一个神奇指标。”
柏拉图:“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怎样呢?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
“身体与体育,心灵与音乐,身体是经验性的,它们需要训练和不断的重复,而心灵是节律,是唤起,是变奏中的新陈代谢,是某一种深在的情感和流露,这是节律制造的最奇妙的共振,那个场就是共振制造的,音律富含的稳定与变换间的微妙激活,形成空间格式的接口浮现。”
黑格尔:“如果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关照的形象可以缓和最酷烈的悲剧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高峰的就是音乐了。
再次回到T的讲座笔记,如获至宝般把上面三段话摘抄过来。让我忍不住想要和我的家人、幼儿园的孩子,一起浸泡在美的音乐中,一起体味音乐之美好。
4、 关于“母性原型与智慧”这个点,让我在母亲角色的认同上面,又有更深的认识。
【回顾课程中印象深刻的点】:
一、开场
1、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这个点我的理解是:如果把启蒙运动用“崇尚理性”来粗糙的概括的话;那么浪漫主义则是重新回到人类心灵……
2、 T:“(这个时代)要成为一个超级个体,自己赋予自己权利,等不了体制赋予你权利。做你自己想做的事。”
在当下自己所处环境的一个矛盾点就在于:社会开始逐渐开放和信息获取的多元等等,让新的一代开始寻求个性的彰显与表达的同时,注重服从和控制的传统体制还在牢牢的锁住相当一部分的人,人的个性是无法在体制下获得尊重和发展的。“自己赋予自己权利”是70、80后体制内人的一个成长的突破点。
二、肖邦所处时代的觅母环境 ——— 戚贤
戚贤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她的分享:
1、 西方音乐史
戚贤的分享总是有一种亲切、活泼、风趣和坦诚在里面。她西方音乐史的分享,虽然知识星很强,但是她的分享却一点都不枯燥乏味,反而让我听得兴趣盎然。后面的关于西方音乐史对比的视频。把西方音乐史变成一个非常有趣和好玩的领域。让我们忍不住想要去进一步走进古典音乐。
(1) 古希腊罗马时期音乐(公元前800年——公元5世纪)
同神的崇拜和神话传说联系,在宗教活动中运用极为普遍;里拉琴、阿弗洛斯管。
(2) 中世纪音乐 (公元5世纪——14世纪)
主要是基督教宗教音乐,教堂礼拜歌唱的圣咏、赞美诗;教会对音乐的重视;复调音乐和管风琴的产生。
(3)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1300年—1650年)
否定中世纪文化,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是复兴更是创新;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民族风格的音乐意大利牧歌,法国的尚松,西班牙的田园歌。
(4) 巴洛克时期音乐(1600年—1750年)崇尚理性
巴赫、亨德尔;通奏低音:旋律加和声伴奏;歌剧诞生;声乐、器乐、歌剧三足鼎立。
(5)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1750——1827)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借鉴古希腊罗马的时代文化精华;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与发展;客观、含蓄、节制有分寸,以音乐展示人的精神世界。
(6)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1790——1910)更强调人的个性
早期:1810——1820,韦伯、舒伯特;
盛期:1830——1840,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
中后期:1840——1880,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
晚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布鲁克纳、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
音乐创作中的综合性、标题性盛行、音乐创作张扬个性,表现感情、崇尚自然并且体裁多样化。
俄罗斯隐约——悲怆
(7) 二十世纪音乐 1910年以后
印象派音乐源于绘画;表现主义音乐,无调性、怪诞;新古典主义:追求理性、简朴、实在;电子音乐:利用电子手段制作、修饰的音乐。
2、肖邦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1) 文艺复兴(公元14世纪——17世纪) 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2)法国政权更迭
(3)波兰政治环境
(4)当时的经济环境
这一部分的分享,戚贤带着我们走进了肖邦所处的时代它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等。一个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横坐标和一个西方音乐史的纵坐标。这对我们了解肖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基础。
【客体关系视角下的肖邦之多面分析——徐娟】
徐娟的分享在历史回述和资料方面整理得更加详实。比如从人种和民族的角度、从波兰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与长期纷争、从宗教与文化等等的角度进行了铺展。
在此基础上,在对肖邦的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进行了资料的梳理和自己的分析。让我们对肖邦有了更多的了解。
他与乔治.桑的关系这一段,T提到了阿尼玛原型。讲到了“高维女性的智慧之光”让我印象深刻。乔治.桑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呢?我很好奇。
【黑格尔对音乐内容与形式所做的二元论划分—— T】
在T的讲座中,我截取了几个点进行理解和感受性的对接。
1、音乐的疗愈作用与内心节律的形成
T:“音乐的疗愈作用,均匀舒缓的安抚作用,在唤起内在的某种节律,节律是一个善恶的神奇指标。”
T在说以上这句话时,首先引入了一个毕达哥拉斯用音乐让一个愤怒少年的情绪缓和下来的典故。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被一段音乐或者一首歌所深深的吸引。音乐对于内心中情感很深的唤起,给自己安抚、鼓励、能量、激情……音乐就是那么的神奇。但是关于“节律”这个点,我从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过。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在旋律和音乐的结构中,不知不觉在内心埋下节律的种子。多么的神奇,又多么的自然而然。
T:“身体与体育,心灵与音乐,身体是经验性的,它们需要训练和不断的重复,而心灵是节律、是唤起,是变奏中的新陈代谢,是某一中深在的情感的流露,这是节律制造的最奇妙的共振,那个场就是共振制造的,音律富含的稳定与变换间微妙的激活,形成空间格式的接口浮现。”
就是因为以上的这一段话,我开始决定进一步推展我的音乐欣赏的视野和角度。和儿子家人一起,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
2、 形而上学与诗歌的对峙
巴迪斯达.维柯:“形而上学的研究和诗的研究是截然相反的,因为前者清晰思想的幼稚先见,而后者却沉浸其中而倒置;前者坚持对感觉的批判,二后者却以感觉为其原则;前者是幻想软弱,而后者却使幻想强壮;前者强调不要使肉体成为精神,而后者强调由肉体到精神的欢欣…….”
这段话我不能很深的理解。但是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两个解释系统与看世界的视角所拉开的中间地带。
3、“情感”作为一种美,已经进入审美范畴。
那什么是审美呢?
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中是这样说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审美学就是美学,是美学的别称;从特定意义上说,审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应用学科。为什么说审美学就是美学呢?首先,鲍姆嘉通最初以“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命名的这门学科,其义为“感性学”、“感觉学”或“审美感觉学”。Aesthetica一词源于希腊文aisthesis,原义是指用感官去感知,依鲍姆嘉通对它的阐释,将该词汉译为“审美学”显然更准确一些。因为“审美学”义为以感官感知美或感受美的学科。这样便突出了主体性,即突出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审美”是一个带有实践性质的动词,而“美”,则是一个静态的名词。审美学作为美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的主要特征,其着眼点不限于研究审美客体(对象),即艺术的和现实的美,而是着重研究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活动的规律,研究主客体的动态的审美关系。
结合资料,我对于审美的理解为:审美它不仅仅体现在审美客体美,更突出审美主体两的感受。而情感是影响主体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关于“审美不是给总是处在舒适区的人。”—— T
我对这句话不是很能理解。结合上一段资料我想到的是:总是在舒适区的人,少了一双发现自己局限性的眼睛,以及不断发展自己新疆域的勇气和行动力。总是处在舒适区的人,是一种关闭的状态,他就很难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升级与突破。那么他的审美体验有可能形成一种僵化和模式化。
5、 T:“基本的理性,这一点,是审美的基石,必须看到这些元素,审美将在这些元素中完成自我构建,记住这些元素,他们是审美路上的标识:恋爱、名誉、英雄气概、友谊、亲子爱之类的成败所引起的哀乐。”
6、 “情感与审美,没有活跃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激情,就没有审美的可能,他们是审美的基石,在早期要借助思维,感觉以及情感(这里的情感是依恋与分离产生的体验。)”
第5、6两个点有感觉,但是无法表达出来,就放在这里。留着以后慢慢去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