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当地时间5月22日,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担当男主角的塞尔维亚著名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病逝,享年83岁。这位传奇影星塑造的英雄瓦尔特,是中国70、80年代的银幕偶像。
1973年,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上映,这部充满异国风情的反二战电影,从上映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要成为几代人难忘的回忆。
电影里的游击队员们,爱穿风衣,面容硬朗,身手利落,尤其饰演瓦尔特的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高大的身材和镇定自若的气度,让观众一度以为瓦尔特就是南斯拉夫的传奇领袖——铁托,即使后来电影主创和铁托本人都亲口否认,依然不能改变瓦尔特在人们心中的领袖形象。《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表现出来的群众英雄主义,时至今日再看,依然会因为里面闪光的人性而感动。
1944年的德国在战争形势上处于被动,“劳费尔计划”是他们扭转形势的关键,而这个计划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萨拉热窝的游击队长瓦尔特。
在萨拉热窝,一个叫瓦尔特的游击队长像幽灵般难以捉摸,就连许多游击队员都没见过瓦尔特本人,急于捉到瓦尔特的德国人,只能把身处挪威的“超级王牌”——冯·迪特里施上校派到萨拉热窝。于是,那句经典台词在观众耳中响起“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了,萨拉热窝!”至此,一场斗智斗勇的萨拉热窝保卫战正式上演。
“啊,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比肖夫。”
“是啊,可是并不平静,该是让她平静的时候了。”
身处萨拉热窝的冯·迪特里施对身旁的上尉比肖夫如是说道,两人对此次捕捉瓦尔特行动十分自信。德军上尉康德尔假扮瓦尔特,并策反了一名游击队员,德军利用假瓦尔特身份,取得游击队员的名单,大肆捕杀。
此时,一个叫皮劳特的男人出现在萨拉热窝游击队伍中。他断掉医院电线,一出偷梁换柱,成功转移受伤的战友;一出将计就计,诱出假瓦尔特将其击毙;带领两位游击战士吉斯和苏里,破坏燃料运输,拖延了德军的“劳费尔计划”。激动的游击战士吉斯向皮劳特提出面见伟大的瓦尔特,皮劳特的老战友苏里说:“这不是吗,就在眼前,”其实皮劳特就是大名鼎鼎的游击队长瓦尔特。
关于角色,保卫萨拉热窝的不止瓦尔特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之所以经典,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是原因之一。果敢的瓦尔特、狡猾的冯·迪特里施、开朗的吉斯、勇敢的苏里、睿智的谢德,都让人过目难忘。比起雷厉风行的瓦尔特,谢德的温柔和从容,别有一番感受。
钟表匠谢德很少参加游击队的正面战争,他更多的是传递情报、收留队员。他协助游击斗争,不让女儿卷入其中。“我们的奋斗就是为了你们能活下去”,这位慈父表现出来的情感,温柔有力。
识破间谍诡计的谢德为了掩护瓦尔特,牺牲了。他倒下后,画面里只有他逐渐冰凉的身体和从天空飞过的白鸽。钟表匠谢德,不,应该说父亲谢德,走到了生命终点,那飞舞的白鸽象征着他永不消逝的理想。
关于情节,流淌在萨拉热窝的群众英雄主义
游击队员伊万被特务围困在博物馆,特务将伊万视作案板鱼肉。危难之时,学生领袖马利施带领大学生们冲进博物馆,推搡的人群扰乱了特务的视线,马利施带着学生们与博物馆员工一起,掩护伊万成功脱离敌人的包围。
最经典情节,无疑是广场上人们的大无畏前进。被德国刽子手杀害的年轻人躺在广场中间,刽子手利用年轻人的尸体,诱杀他们的父母。“有人过来认领,就打死他”上尉比肖夫下了这样的命令。瓦尔特站在人群前面,他拉着悲痛的国人,不让这些刽子手的阴谋得逞。但孩子的尸体就在眼前,没有父母能够忍住不去靠近。
钟表匠谢德第一个迈开了步伐,瓦尔特随后也走了上去,化悲痛为力量的情绪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这些萨拉热窝的群众,像潮水般靠近德国人的枪口,这无畏的潮水,让德军胆怯,上尉比肖夫撤销枪击命令,刽子手狼狈的离开广场。这一幕,堪称影史最佳之一,刀枪大炮摧毁城墙和山河,却毁不掉家人的羁绊和对故土的热爱。
和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相比,《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群众英雄主义更加有血有肉,这不光是一部电影,而是真真切切的南斯拉夫。
关于台词,心底最真实的呼喊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
这句游击队员的接头暗号,是那么浪漫,在现如今的“潜伏”电影中,很难有能和这句台词相比的。诗意暗号的背后藏着血迹斑斑的战士们,对和平时代的向往。
“我要走了,肯姆,”“你要去哪?““去找我的归宿,天黑之前我还没回来,你就把这钥匙交给我弟弟。”“要我向他说什么吗?”“不用,他会明白的。”“我能为你干点什么呢?”“不用,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的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啊,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这段台词,是谢德去见特务前,对钟表店学徒的临别赠言。没有激动的陈词,只有平静的劝诫。一个勇敢的战士,明知自己即将迎来死亡,依然没忘记身边的人需要关怀,谢德,一个令人尊敬的游击战士。
“唉,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实姓名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电影最后,德军上校冯·迪特里斯由于行动失败被遣回柏林,这位上校跟一起被遣返的同僚如是说道。
在抓捕瓦尔特的一次次失败中,冯·迪特里施已经看清,萨拉热窝这个城市的坚韧与伟大,是人民赋予的。在他看来,瓦尔特不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坚强的国家和土地。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瓦尔特,为了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都在守卫着这个萨拉热窝,这是真实的南斯拉夫,是悲壮的群众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