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认真的想了一下,自己喜欢什么?真的没有答案。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还没有接触过。
以前自己也问过自己很多次,自己喜欢什么?都没有得到答案,之后就不了了之了。
这次就想一直找,一直找到为止。即然想不出来,那就去做。多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
既然不知道喜欢什么,就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
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些东西感兴趣了,但是由于自己对自己的打压和不自信,那些兴趣就冒个头,就被自己成功的扼杀了。
比如,看到一个自己感觉兴趣的视频,想去做。大脑就会告诉自己,知道做这个视频有多难吗?要学多久吗?你现在连软件都不会用,还想做这样的视频,你能不能现实一点。
这些话术真的好熟悉,我说过也听过,这些就是以前父母用在自己身的一些话,而现在自己虽然讨厌,但是也成功的接过了父母交接棒,继续对自己“打压式教育”。自己就应该做一些普通人该做的事情,别去瞎折腾。
弄的自己,连尝试的勇气的也没有。好像自己试一下,就是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高看了自己,自己就不知道是谁了。
为了“认清楚”自己,只能安心的找个工作,安稳的过日子。自己讨厌上班,谁不讨厌呢?谁都是这么过来的。自己在心里认同这个观点,但又不能完全的去接受。自己真的下决定辞职,也是自己心理上,真的受不了了。如果还能忍受,自己也是不会辞职的。一直会很“正常”生活。努力的扮演父母眼里的普通的正常人。
有点扯远了,话说回来,自己刚有一点点的想法,就会疯狂的“教育”自己。
其实自己对写作,画画,英语自己都有这样的感受:你看自己这么笨,就不配做这些事情。在自己内心里这些东西是一种“高级”的事情,需要有天赋,需要老天爷赏饭吃--在出生时,就要被老天爷偏爱。但是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天赋,还不努力,更没有自控力,整天玩手机,学东西不仅慢而且还很笨,怎么可能学会,自己想去做,那就是在浪费时间。
自己即使去学,也是抱着自己“肯定学不会”的心理去做的。然后做了几次,就更能印证自己的结论,自己“不配”做这些事情。
写作和画画真就试了几次,就放弃了,写不出来东西,也画不出像样的。很有挫败感,好像自己每次也在不断的接受这个事实--自己是不可能学会的。
其他的事情,都只是想想,就试过几次,也就放弃了。但英语是自己真去试了,而是经过很多年。自己从初中就开始学英语,但是一直都没有学好。在自己心里,能把英语学好的人,都是那种“精英”,而自己就不是“精英”,怎么能学会呢?
英语是自己一直想学,但又是不断放弃的事情。但也一直不断印证自己的理论,自己不是“精英”,那就学不好英语。尤其在那里背单词,背完就忘,更让自己感觉自己是那么“对”,但心里却还有一些不甘心,才让自己每次又开始学起来。然后再不停的放弃。
但是最近发现个英语软件,自己每天只学十几分钟,自己却坚持下来了。这个软件会让自己感觉离“精英”远着呢。每天就十几分钟,挺简单的一件事情,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能坚持下来。再说这些都是些简单的句子,人家“精英”早就学会了,普通人也能学得会。
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在自己意识里,认定这是简单的,是普通人能够学会的事情,自己才会“安心”的去学。自己潜意识里的“精英”的背景音才会关掉。
所以自己活得很拧巴,一方面自己想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现在的生活,但是在自己的内心,又是那么不相信自己,自己“不配”变成那样的人。
自己一边在反抗命运,一边又在相信命运。
我也在想,为什么“简书”我可以坚持下来,当想到写作时,就一点写不出来。因为写“简书”时,我认为自己在写日记。写日记的普通人不是有很多吗?人家可以写日记,自己为什么不能写。
而把写东西,变换成写作这个意识,自己就一点也写不出来,就感觉自己这样普通人,怎么可能写出来东西。平时自己也没有读这几本正经的书,都在看无用的网络小说。自己有文笔吗?有想像力吗?有想文学素养吗?都没有,那自己凭什么写作呢?自己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资本写作呢?而且自己有东西可写?脑袋空空的人,怎么能写出东西来?自己这是在笑掉谁的大牙。
问完这些问题,自己那一点想法,就被清除的干干净净的了。那自己还是老老实实,做一些普通人该做的事情。
在自己还没有如何行动前,那些刚萌芽的兴趣就被大脑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