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至诚不息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率性之谓道,由天道而明善,是人的天性;修道之谓教,从明善的功夫入手而达到至诚的境界,是修道的功夫。从本源上讲,诚则明善;从功夫上讲,明善则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一个闭环。性道教与中庸的连接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中庸的境界,诚之则是中庸之道。
圣人自诚明,能尽己性,从而尽普遍之人性,从而尽万物之性,从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因此至诚之人可以与天地并列。既成己,必成物。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普通人只能或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或困而知之,勉而行之,这就是致曲,就是戒慎恐惧和慎独的功夫,也就是诚之。由致曲而至诚,就是自明诚的功夫。达到至诚的境界必须靠自己,即诚之必须践行。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是天性之德,放之四海而皆准。至诚不息,它绵绵不绝,永无间断。
至诚不息,天地之道,博厚、高明、悠久,可以载物、覆物、成物,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化育万物至诚不息,文王至纯不已,至诚不息,成己成物。“大哉圣人之道!”既能化育万物(“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於天”),又能教化万民(“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但是天地之道不凝,它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活泼泼的、自自然然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至德的圣人境界。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居上不骄,为下不倍,明哲以保身。这是至诚不息在修身功夫上的体现。
总之至诚不息,既表现在尽己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教化万民之间是一以贯之的,不间断的,也表现在修身的整个过程和人生的一切活动(日常活动、祭祀、理政)中,此乃不息之义。
第三部分 宗周宗孔,内圣而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