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翻墙的奥秘,是先把背包扔过去。”这个简单的比喻,说明了做一件事,首先是要立意,要确定目标。
培养一个习惯需要21天。那么,我要培养什么习惯呢?这个习惯得符合这三个条件:第一,有难度;第二,易于分享;第三,对他人有用。
最终,我选择一本精读的好书,每天早上讲一个书中的故事,解读《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这样,既锻炼了写故事的能力,又加深了自己阅读的深度。
包已经扔过墙,脚也跨出了第一步。这篇文章的3个故事,都跟人际关系有关,人品、情感账户和责任。
这是第2篇文章,之后还有5篇。
(四)品性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前些天,那么会撩妹的宋仲基离婚了,他和宋乔慧的婚姻从银屏走向现实,引来多少粉丝的祝福、狂欢与失望。然而,不到两年,他们的婚姻只剩下一地鸡毛,在离婚声明中,宋仲基更是说“不要互相抖料”,可见真实情况可能比粉丝想象的更糟。
所以,在婚姻或恋爱中,最重要的是本性,是君子之心。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神秀也说过,“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笔者看来,史蒂芬·柯维关于人际关系的认识,跟儒家的君子修身非常契合。
有一次,史蒂芬·柯维在俄勒冈州沿岸地区举行研讨会,有一个人对他说,“史蒂芬,我实在不喜欢参加这种研讨会。”
史蒂芬·柯维很奇怪。那个人接着说,“这里的海景很迷人,其他人都很有收获,我却只能坐在这里发愁晚上怎么应付太太的询问。”
这个人抱怨道,“每次她对我出差之后,总是严加盘问。在哪里吃得早餐?旁边还有谁?整个上午都在开会吗?什么时候开始吃午餐?午餐时间都做了什么?下午怎么度过的?晚上怎么消遣?和谁在一起?都谈了什么?”
“每次出差,她都会刨根问底,我真的是烦透了,我实在很讨厌参加这种研讨会。”说完一大堆后,这个人感觉似乎好受一些了。
史蒂芬·柯维一直在保持倾听,这位读者接着说出了真相:“其实我太太那么做,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当时就是在这种研讨会上认识的,那时候我也是有妇之夫。”
最后史蒂芬·柯维问他,“你是不是想速战速决,恨不得拿一把螺丝刀打开你太太的脑袋,然后重接里面的线路,迅速改变他的想法。”
这人迅速地点头,“是啊,我就是想改变她,她不应该这样审问我。”
史蒂芬·柯维说道,“朋友,这是你行为造成的,谈话是解决不了的。”
在史蒂芬·柯维看来,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和自知之明,爱人之前,必须爱自己。只有了解自我,才能懂得分寸。缺乏独立人格,一味地玩弄人际关系技巧,纵使得逞一时,也不过是运气,到了逆境时,技巧便不可靠了。
维持人与人之间情谊的,不在于言语或行为,而在本性。明心见性,是人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
笔者也分享一个自己窥见心性的方法:在下喜欢写作,一般会通过日记的形式,窥见本性。比如,对工作迷茫了,就会连续写10多篇关于工作的思考;如果对恋爱疑惑了,也会一直写关于恋爱的日记,一直到枯竭为止。写完之后,再去检验自己的想法。
(五)情感账户
在亲子关系中,要牢记一点:爱比管教重要,有管教没有爱,是家庭最大的暴力来源。史蒂芬·柯维用情感账户这个概念,生动地解释了爱的特质。
史蒂芬·柯维的一个朋友,是大学教授,有个十几岁的儿子,父子关系很紧张。
这位朋友是工作内容全是学术研究,他认为儿子整天动手不动脑,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结果,理所当然,儿子对父亲总是不理不睬。
父亲很苦恼,他做了一些尝试,但总不得法,儿子认为父亲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否定、比较和评判。他们的情感账户好像被抽空,父亲越来越冷淡。
有一天,我和他谈起“如果你重视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样重视他所重视的事情”的原则。回到家后,这位父亲带着孩子在房子周围一起建立一个小型长城,这个长城耗时巨大,花了一年半时间才完成。
这次活动后,儿子越来越喜欢动脑。父子关系得到改善,成为父子欢乐和力量的源泉。
史蒂芬·柯维将人际关系用货币的形式做类比,以情感账户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
他认为,不少父母总对孩子说,“该打扫房间了,扣好衬衫的纽扣,用功读书,把收音机音量开小一点,别忘了倒垃圾”等等。
只是这种指责的话,情感账户会被透支,信用度会被消耗。等孩子真正遇到人生重大抉择,比如结婚的时候,根本不会听父母。
父母对孩子存情感账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看待孩子对滑板运动感兴趣,就买一本杂志回去;如果孩子正在做事,就过去问问他需要什么帮忙;最为重要的是,保持倾听,单纯的聆听,表达自己的爱,在乎对方。
情感账户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就像我们存钱一样,赤字不会一下子减少,存款只能慢慢增加。
笔者认为,情感账户的概念应用非常广泛,在亲人和恋人当中,最重要的是爱,爱比规则、管教要重要;同事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靠谱很重要。不管怎样,用史蒂芬·柯维的话说,人与人之间,要不断的“存钱”,这样情感账户才会越来越多。
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什么是“存钱”,什么是“取款”。比如,父母对孩子用命令的口吻说,“该打扫房间了”,那就“取款”。但如果说,“孩子,你能不能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或者“孩子,你能不能帮妈妈一个忙,跟我一起打扫房间”,这就变成了“存款”或“取少一点钱”。
(六)责任型授权
“为什么领导没时间,下属没事做”,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责任在于领导,不在下属。而领导力的重要表现,就是想办法让下属建立自己的责任意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想要做到这个,“责任型授权”是重要的一点。
史蒂芬·柯维的儿子小史蒂芬已经7岁了,他想把7岁的孩子培养成一名好园丁。他指着邻居家绿油油而整洁的院子对儿子说,“那就是我想要的院子,除了上油漆之外,你可以自己想办法,用水桶、水管和喷壶浇水都行。”
为了帮助儿子理解自己的期望,第一次史蒂芬·柯维带领儿子一起把院子清理了半边院子。经过了两个星期的训练,儿子小史蒂芬接受了整理院子的这项工作。
父子俩达成了一项协议,整理院子这项工作由小史蒂芬主导,父亲从旁协助。每周两次,儿子必须带领父亲巡视院子,并说明自己的成果,并自己为表现打分。
协议后,一连过了3天,小史蒂芬毫无动静。面对脏乱差的院子,史蒂芬·柯维忍不住想要唤儿子过来整理院子,这样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会破坏孩子的责任感。
晚饭的时候,史蒂芬·柯维对儿子说,“你现在带我到院子里,看看成绩好不好?”
才走出门,小史蒂芬低下头,不久就开始抽噎起来。他断断续续地说到,“爸爸,这好难呦?”
史蒂芬·柯维心想,“难,你根本什么都没做,怎么会难”。但转眼间,父亲就明白过来了,儿子难的是开始行动。
于是,他对儿子说,“需不需要我帮忙?”
儿子问,“你肯吗?”
父亲回答,“我答应过你什么?”
儿子答,“你说过,有空的时候的可以帮我”
父亲肯定答到,“我现在就有空”
小史蒂芬很高兴地跑回屋子,拿了一大一小两个袋子,一人一个。儿子指挥父亲,“请把那些垃圾捡起来好不好”。父亲乐于从命。
在暑假,史蒂芬·柯维又帮助了儿子两三次忙。之后,小史蒂芬就可以独立作业,甚至阻止哥哥姐姐乱扔纸屑,做得比爸爸还要好一些。
史蒂芬·柯维认为,管理的核心就是授权。而授权分为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前者是安排具体的工作,后者只对最终的结果负责。
做到责任型授权,需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预期成果,以结果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
第二,指导方针,可以事先告诉对方有哪些困难,但不要告诉对方怎么做?
第三,可用资源,告知可使用的人力、物力、技术和组织资源的预期的成果。
第四,责任归属,制定业绩标准,并用标准衡量业务,制定时间表,说明提交业务报告、何时检查。
第五,明确奖惩,明确告知结果,好或者不好的结果,包括财务奖励、精神奖励、职务调整。
有些领导总会说,“要是你们能够独当一面,我也不会这么累了”。问题是不放权,怎么才能独当一面呢?
我觉得在具体业务中,领导负责制定方针、提供资源、制定评价标准以及最后评估,不应该自己当运动员,替下属干活。简单来说,战略指导,不纠结于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