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父母与孩子愿意一起讨论想要达成的目标时,就可以发现孩子真正的需要,也会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进而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因为这个目标是他自己的选择,而非他人的想法。同时,当孩子发现自己想要的目标被父母“听懂”、“了解”时,也会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与孩子共建目标须遵循的7大原则
原则1:使用正向的叙述方式
是“会/要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只听从“做什么”而会省略“不”这样的信息。多问孩子“要”什么,比如:要坐端正了写字等。一旦孩子发出向讯息,父母要接着引导孩子发展出一个具体目标,进而执行。
原则2:以过程的方式进行叙述
犹如“看影片”一般的进行,借由叙述的过程,先在孩子的头脑中演练一次,这会比静态想象的目标更能发展出主动的步骤,这样也更容易提高完成目标的执行力。
原则3:存于此时此刻的“当下”
所提出的目标最好是立即可做而非遥远的。“考好这次月考”比“考上第一志愿”更加切实可行,如果已经朝预定目标前进,那么现在可以做的是什么事?
原则4:具体化
具体的目标胜过抽象的目标,描述得越具体,就具有越强的动力,同时执行力也会越高。比如:我要“瘦身2千克”比“瘦一点”明确具体。
原则5:从小步骤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目标要从小步骤开始,父母可以询问孩子“当事情可以有所改变时,你想到的第一个可以做的改变是什么?”“你想从哪件事开始?”这都是可以尝试的第一步。
原则6:要在孩子的控制范围之内
设定的目标不是先改变别人或是改造某件事,而是孩子“能做的”以及“可以持续做的”。有的目标很好,但孩子无法控制,那也没有用。对于一个从来不读书但现在想拼大考的初中生来讲,“每天读书10分钟”胜过“每天读书3小时”,容易执行,在孩子的控制范围内。
原则7:使用孩子的评议进行描述
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以他的评议来叙述,而不是父母的意愿为主。这不但可以与孩子同步,还能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如果孩子说想交朋友,父母就不要说成“你希望人际关系变好”而应该说“好,我明白、我知道,你想要交朋友。。。”
总之,父母在协助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其实不像大人那样,对自己“要什么”有着较为清晰的图像,他们常常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要协助孩子先分辨自己要什么很重要。甚至从他们的偏差行为或是诸多抱怨着手,协助他们分辨“目的”、“行为”以及“代价”之间的关联之后,才有办法进行目标的设定,也才能真正协助到孩子。
父母要学着放正自己的预设立场,好好地敞开心扉“听见”孩子的目标,并进一步正向引导孩子觉察,让孩子了解自我,分辨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懂得区隔与取舍,提升自信。这是父母终身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即学即用ABC
若你的目标是让亲子关系更好,可以依照下面的问句,来帮助自己设定目标。
1、为什么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好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前提是你觉得亲子关系更好是你想要的)
2、如果你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会对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他人造成什么好的影响?
3、知道你达到这个目标时谁会最高兴?
4、针对这个目标,你可以做些什么?目标的细节是什么?(依照上述7个原则来讨论与设定)
基本概念:----目睹儿: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忧郁、焦虑、害怕、紧张、否认、麻木、羞愧、无力感、自责、自我概念差和自我价值低落等心理状态。
----排序问句:咨询对象常常会在心理咨询中,提出好几个目标或是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助人都就必须请咨询对象以其主观,对所有目标和问题依困扰程度排列出顺序。